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大河脉动,书写能源与生态同频故事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赵晓晖 时间:2025-09-15 字体:[ ] 分享:

大渡河支流绰斯甲河与脚木足河奔流交汇处,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在此逐渐崛起。

作为国家“十四五”清洁能源重点工程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双江口水电站不仅承载着发电、防洪等使命,更肩负着更崇高的使命——在珍稀动植物保护、水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领域探索出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为工程植入生态基因

嵌于高山峡谷之中,坐落在大渡河上游,双江口水电站的建设如何确保工程扰动最小化,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为破题的关键。

AG真人平台官方成都院自2006年启动双江口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项目团队深入川西高原,对工程涉及区域的水文气候、地质土壤、珍稀动植物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先后开展了电站水环境影响、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等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

工程所在河段及区域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如何有效保护广泛分布于工程建设和运行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岷江柏和濒危植物四川牡丹、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鱼类川陕哲罗鲑,成为双江口水电站环评工作的关键,也是生态环境部和评审专家关注的重点。

受限于不同历史时期环境保护技术条件,《四川省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在生态环境部及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3次评审和重大修改完善。

期间,成都院开展大渡河流域干流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工作,研究已建电站的实际环境影响、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及后续开发的环境影响,推动大渡河干流生态保护措施布局优化提升。

“针对工程涉及的环境敏感问题,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项目技术骨干吉小盼介绍。“在珍稀植物保护方面,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在传统移栽和异地补栽保护方案的基础上,突破性增加了无性繁育、科学试验、种质资源库建立等保护方案”。

2013年,《四川省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查,标志着历时7年的环评工作顺利完成。这份凝聚 7 年心血的 “生态蓝图”,不仅明确了工程建设的生态底线,更成为后续所有施工环节必须遵循的 “绿色准则”。

构筑水下生态屏障

大渡河奔腾不息,水下生命律动不止。面对工程的阻隔,如何为“江河原住民”打通生命通道?成都院通过过鱼设施、栖息地、增殖放流的全链条守护体系,筑起一道呵护生命、维系多样性的生态屏障,让古老河流的生态血脉持续奔流。

过鱼设施作为洄游鱼类穿越大坝的“生命走廊”,肩负着打通工程阻隔、恢复鱼类基因交流、维系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连通性的关键使命。成都院依托详实的鱼类资源普查与生境本底数据,结合洄游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精准锁定核心保护对象的需求,创新性构建双江口水电站过鱼体系。

项目负责人张宏伟介绍:“双江口水电站过鱼设施设计聚焦上行‘翻越难’与下行‘存活低’的高坝鱼类洄游关键问题,上行系统采用‘槽式集鱼+升鱼机提升+自动引导车越坝+运鱼船放流’的方案,用集运协同替代鱼类自然攀越”

为有效保护珍稀特有鱼类,成都院专项打造了以“水中老虎”川陕哲罗鲑为核心保护对象,同时覆盖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等珍稀鱼类的双江口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

该站不仅是国内投资最高、首个采用EPC模式、规模最大的以川陕哲罗鲑为养殖科研对象的增殖站,更首次构建了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育和科研体系,为这一濒危鱼类种群保护与资源恢复提供了技术保障。

2022年至今,双江口库区累计放流各类鱼苗238.5万尾,并成为“2024年世界环境日水电行业鱼类增殖放流联合行动”分会场。成都院人凝聚智慧力量,践行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水电工程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实践范例。

守护青山万物共生

站在双江口水电站施工区远眺,昔日裸露的边坡已披上绿装,珍稀植物园内红豆杉枝叶舒展,岷江柏挺拔生长 ——这是成都院 “匠心护青山”的生动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团队将陆生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同步推进,让“绿色”成为工程最鲜明的底色。

在双江口施工区,广泛生长着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红豆杉,以及我国特有的岷江柏和四川牡丹。严格落实环评要求,守护珍稀植物是成都院陆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为此,项目团队会同相关单位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红豆杉进行逐株调查定位,并以林地小班为单位对岷江柏进行精细化摸排。“双江口水电站岷江柏、红豆杉移植保护科学试验”也顺利开展,为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于扎实的前期调研与试验成果,一座承载着保护使命的珍稀植物园在双江口应运而生。“石广东植物园以珍稀植物的保护与移栽为核心,巧妙地利用了场地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林木基础”,项目负责人车明杰介绍。设计充分尊重自然地貌的起伏变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植被,并创造性打造针对岷江柏、红豆杉和四川牡丹的三个特色移栽区,通过园内道路有机串联,构建起一个集自然保护、科研宣教于一体的生态植物园。

在守护珍稀植物的同时,一张科学编制的水土保持防护网也在双江口紧密铺开。早在2011年,成都院编制的《四川省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便通过水利部审批,成为工程源头防控水土流失、保障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生态高效恢复的“总纲领”。2014年,成都院进一步承担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团队创新应用遥感技术,深度融合地空数据,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防护措施、危害及防治效果进行全方位、高精度量化监测。

矗立于大渡河上的超级工程,正以开发与守护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板。真正的能源之光,不仅照亮城市,也温柔守护着每一段生命的溯游、每一段河流的记忆。让发展的力量澎湃如电,让守护的用心细腻如水——大河故事,永不中断;自然回响,生生不息。

双江口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