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驭风而行 点亮荒原: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风电场建成投产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邓志强 时间:2025-09-05 字体:[ ] 分享:

哈萨克斯坦西北部,阿克纠宾州。一望无垠的荒漠草原上,24台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巨大的叶片在疾风中旋转,将茫茫荒原的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

这里是赫罗姆陶150兆瓦风电项目现场,AG真人平台官方成都院建设者在这片距离首都阿斯塔纳1000余公里的土地上,铸就了中哈新能源合作的新典范。

荒原风起,绿色电能点亮草原之夜

赫罗姆陶地风电场区,曾是一片临近矿区寂静寥无人烟的荒原。2025年8月29日,项目提前合同工期近100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一刻,又一座“中国建造”的新能源电站在中亚大地投入运行。从这一刻起,荒原变得生机而澎湃,点亮了漫漫黑夜,也照亮成都院坚定“走出去”战略、推动“属地化”发展的步伐。项目年发电量达509吉瓦时,可满足数十万家庭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万吨,相当于种植了200多万棵树。

赫罗姆陶风电项目是成都院在哈萨克斯坦继马伊纳克水电站、札纳塔斯风电场、谢列克风电场之后建设的又一重点清洁能源工程。项目业主为哈萨克斯坦铝业公司,其母公司欧亚资源集团(ERG)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该项目不仅是中哈产能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绿色能源合作的生动实践。

站在项目现场,极目远眺,银白色的风机在蓝天白云下格外壮观。当地牧民巴特尔感慨道:“这些大风车不仅能发电,还给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带来了工作和希望。”项目执行期间,坚持“本地用人、本地培养”,系统培训属地工程师,培养出一批新能源建设管理人才,显著提升了当地人力资源素质,累计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00余个,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朴素目标。

在广袤的哈萨克斯坦草原上,成都院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迎难而上,中国智慧破解建设难题

项目的推进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赫罗姆陶地区属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达5个月,最低气温可达-48℃,年平均温度仅5.8℃。恶劣的气候条件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

“记得去年冬天,为确保首台风机临时连接并网的关键节点目标,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在零下3020多度的严寒中浇筑混凝土安装、调试风机和35kV并网设备,必须采取特殊的保温施工措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项目负责人胡城回忆道。项目团队创新施工工艺,优化工序安排,采用设备加热防护拌合、添加使用防冻燃料剂、覆盖保温材料、低温专用电缆牵引等方法,克服了低温冬季施工难题。

除了严酷的自然环境,项目还面临着复杂的合同架构和严格的业主管理。项目采用EPC+F模式,涉及设计、采购、施工和融资多个环节,参与方众多,责任交织。业主合同意识极强,日常工作中通过邮件、函件等书面形式频繁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专人穿透到分包商督促落实,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属地化资源优势,运用“向上管理”模式,规避合同风险。

资金管理是另一个挑战。本项目采用人民币融资、人民币支付,是成都院首个采用这一模式的海外工程,率先实践跨境人民币融资与结算,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人民币融资新路径。融资模式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挑战。项目团队成立资金管理小组,建立资金流测算模型,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收支匹配,降低资金成本和垫资风险。

物流运输同样困难重重。从中国口岸集货到项目现场,设备运输距离超过2400公里,沿途路况差、限制多。2024年下半年,霍尔果斯口岸出现异常拥堵,设备通关效率大幅降低。项目团队协调各方资源,创新采用“冬季持续排队出境+阿拉木图临时存储+二次倒运”的模式,有效缓解了物流运输压力。

创新引领,中国技术铸造优质工程

赫罗姆陶风电项目推动中国高端能源装备和服务“走出去”,采用国内GW171-6.25机型,单机容量6250千瓦,轮毂高度105米,叶轮直径171米,是当今世界先进的风力发电设备之一。24台风电机组通过7回35千伏地埋电缆,接入新建的35千伏/110千伏升压站,然后以2条110千伏输电线路送出至赫罗姆陶变电站。

项目建设过程中,成都院创新搭建了项目建设管理可视化平台,实现了数字化管控。平台以三维建模为基础,对项目全场进行整体建模,细化到升压站、风机基础及吊装、场区道路、集电线路以及送出工程等单体建筑和构筑物。

“这个平台就像项目的‘智慧大脑’,让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能够实时掌握工程进度、物资设备、安全质量等各方面情况。”项目副经理采购经理陈厚兵介绍说。通过该平台,项目团队可以对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及时预警风险,科学调配资源,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

在属地化管理方面,项目团队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经验。六个标段全部由哈萨克斯坦当地施工单位中标,项目团队通过“扬长避短”的思路,充分发挥当地企业在人力成本、熟悉规范及关系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精细化穿透式管理弥补其不足。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既发挥了属地化优势,又有效防控了风险,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满足业主的强管控要求。

项目团队高度重视文化融合与社会责任践行。在古尔邦节向贫困村民赠送牛羊肉,在哈萨克斯坦能源工作者日举办庆典,这些举措增进了中哈员工之间的友谊,提升了项目履约的协作氛围和社会认同感。

项目负责人胡城自开工后常年坚守现场,两年间仅回国3次。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推动项目收到预付款,有效锁定项目风险。陈厚兵在设备催交高峰期,连续100天奔波于各工厂及口岸之间。质量工程师施工管理负责人魏利坚持值守夜班,监督浇筑质量,保证施工进度。

风拂中亚,见证着成都院的担当与实力;清洁能源,点亮了中哈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赫罗姆陶风电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为哈萨克斯坦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项目投运后,将极大缓解增强地区区域内电力供应多样性和可靠性缺电问题,助力哈萨克斯坦实现电力减碳、电力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