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黄石蝶变:从“矿冶重镇”到“生态旅游”的城市更新之路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杨森 时间:2025-09-29 字体:[ ] 分享:

湖北黄石,这座因矿冶产业铸就辉煌的工业城市,正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转型阵痛。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工业遗产大量闲置,城市发展亟待破局。

2021年入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后,坚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双定位,将城市更新作为撬动转型的总抓手,全力建设“最美工业城”。

面对城市更新的时代命题,中国水电十五局在推进城市更新战略中勇担先锋使命,以“首当其冲”的担当姿态践行央企责任。依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锤炼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将治水智慧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打造“水韵城芯”的更新典范。

骏马精兵,高效团队的核心策略

在黄石城市更新的战场上,水电十五局项目部以“高效团队建设”为核心,锻造出一支被称为“四台八柱一护航”的铁血队伍,为项目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这支团队以班组建设为根基,通过科学架构、党建引领与精准激励,将团队协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施工效能,在劳动竞赛中创下亮眼成绩。

“四台八柱一护航”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作战单元。其中,4名工区经理作为“四台”,分别坐镇不同施工区域,统筹现场生产;8名精英骨干组成“八柱”,深耕财务、经营、综合办、设备物资等关键部门,保障资源调配与后勤支撑;1名安全骨干专职“护航”,筑牢项目安全防线。这种架构将管理力量下沉一线,实现了“前方作战有指挥、后方保障有支撑、全程安全有守护”的闭环管理。。

项目经理对团队的“四大金刚”(4名工区经理)充满信心:“别问我放不放心,他们的能力业主、监理都比我放心。”这句评价不仅体现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更凸显了项目部在人才选拔与授权管理上的魄力。

为将团队力量凝聚到项目履约上,项目部以“党组织进班组、领导干部进班组”为抓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通过“双进班组”机制,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党组织在班组中建立“责任、担当、创新、协作”的核心精神,让红色引擎驱动施工生产。

在班组赋能方面,项目部推出“五有”举措:班组建设有目标、制度建设有温度、工作技能有提升、差异激励有吸引、劳动报酬有保障。这种多维度激励体系不仅让工人看到成长路径,更通过“差异激励”和“报酬保障”点燃内生动力。正如中国水电十五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邵军在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上强调的:“要发扬‘敢为人先、破除万难、甘于奉献、坚持到底’的精神,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关键节点按时达成。”。

通过整合先进设备、精细化调度及技术创新等,班组在竞赛高峰期实现月浇筑混凝土7200方的突破,土方开挖5万方,同时保障了卓越质量与施工零事故的本质安全。

从架构搭建到党建赋能,再到竞赛攻坚,水电十五局黄石项目部用“高效团队”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仅需要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作为支撑。这支以“责任担当”为魂、以“协作创新”为翼的团队,正成为驱动老工业基地蝶变的核心力量。

马步稳控:安全管控的风险防火墙

“基坑施工就像走钢丝,9项超危大工程、17项危大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安全总监安国全指着东楚·地质里项目的智能监测大屏说。这个周长725米、面积16612平方米的“巨无霸”基坑,在团队的智慧管控下,成为了安全施工的典范。

“您已进入施工现场,请正确佩戴安全帽”“基坑施工,请勿靠近”……施工现场机械的轰鸣夹杂着12个安全小助手在各个隐患风险点的恪尽职守。

项目部打造的“安全神经中枢”集成13项自动化监测模块,如同为基坑装上“电子医生团队”。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应变,北斗定位系统捕捉毫米级位移,倾角仪实时感知周边房屋稳定性。这些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经5G专网传输至云端AI平台,构建起“感知-分析-预警-处置”的全链条响应机制。

“以前人工监测要3小时/次,现在系统每15分钟自动巡检,响应速度提升12倍。”安国全点开系统预警记录,“去年汛期那次边坡微变形,系统提前2小时预警,为应急处置争取了黄金时间。”这套系统不仅让数据“会说话”,更实现了成本优化。通过智能调度监测频次(开挖期1日2次、维护期3日1次),较传统模式减少60%人工投入。

在安全管理前线,“安全护航队”的故事广为流传。项目创新实施“三查联动”机制,班前“风险预判会”排查隐患、班中“移动巡检”制止违章、班后“复盘会”总结改进。

“王师傅,脚手架搭设间距偏差超过了5公分!”年轻安全员小刘的喊声在工地回荡。这个曾被戏称为“唐僧”的小伙子,如今成了工人眼中的“安全福星”。正是这种“铁面+贴心”的团队作风,让项目实现连续500天零事故,斩获水电十五局“安全生产优秀项目部”称号。

从智能系统的“科技铠甲”到团队协作的“人文盾牌”,再到标准体系的“制度防线”,黄石项目部用“马步稳扎”的安全哲学,为城市更新工程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风险防火墙。

千里马培育: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把人人都培养成‘四大金刚’!”项目总工刘宏强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部人才培养的硬核目标。2024 年,项目部导师带徒协议签订率达 100%,所有新员工均通过岗位认证,实现了“引进来”到“用得好”的无缝衔接。

这种“订单式培养”机制并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结合项目需求定制成长路径——从图纸解读到现场实操,从技术难题攻关到管理能力提升,导师全程“护航”,新员工在真实工况中快速积累经验。

项目部以朱正发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平台,深度融合项目实践与人才培养,“老马”传经验,“新驹”献创意,形成经验与创新的互补,正如伯乐识马,选的是筋骨强健、心性坚韧的“战马”,而非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师傅教我‘看图纸先看风险点’,现在我带徒弟也这么要求。”刘其金的成长手记已成为新员工培训教材,正是项目部“系统化培育复合型人才”的鲜活注脚。

朱正发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在这里,员工的创新想法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通过QC活动解决了后注浆施工验收合格率等现场难题,2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特殊地质施工技术空白,3篇核心论文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黄石城市更新的工地上,“人人争当‘四台八柱’”的理念已内化为员工的行动自觉。通过定期技能培训、考核认证,以及“特别贡献”“特别进步”等专项激励,员工实操能力持续增强。一批“专业精、业务强、作风实”的技术骨干快速成长,他们不仅掌握了地基处理、基坑监测等核心技术,更传承了水电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神底色。

从“导师带徒”的经验传递,到“以赛带训”的能力锤炼,再到创新成果的价值变现,水电十五局黄石项目部用系统化的人才培育机制,让“人才强企”战略落地生根。在这里,每个员工都能找到成长的土壤,每个创新都能获得绽放的舞台——这正是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的“人才密码”。

2026年项目全面竣工后,将提供117794.75平方米的地上宜居空间。这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不仅是工程建设的量化成果,更承载着“城市有机更新,居民共享成果”的民生温度。从尘土飞扬的老旧厂区到功能完善的宜居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正是城市更新最直观的“成效标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