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科技为笔绘就西北抽蓄新图景
——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纪实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曹龙 时间:2025-11-06 字体:[ ] 分享: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正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AG真人平台官方在西北地区首个“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重大水电工程,该项目地处祁连山腹地,面临地质复杂、高原海拔、施工难度大等多重挑战。水电十五局项目团队聚焦关键技术难题,坚持创新驱动,成功应用BIM与超前地质预报、土锚钉支护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为工程优质、安全、高效推进注入强大科技动力,树立了智慧建造与绿色施工的行业新标杆。

技术创新破局:构建安全与品质双重保障体系

高边坡开挖、大断面洞室施工,这些在水电工程领域堪称“硬骨头”的难题,项目团队摒弃传统施工思维局限,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防控与质量提升体系,推动工程建设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建造跨越式迈进。

智能预控:为施工安全装上“智慧防线”。一号施工支洞大断面开挖,是项目面临的首个重大挑战。传统“爆破-支护”模式下,地质风险难以及时预判,施工安全始终面临不确定性。对此,项目部创新研发“BIM+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控制系统,将施工流程全面升级为“超前探测-精准开挖-即时加固”的智能工法。通过三维地质建模与实时围岩应力监测,动态调整开挖进尺与支护参数,如同为钻爆作业装上“透视眼”,将经验式开挖转变为智能化预控式施工,显著降低坍塌风险,确保洞室安全稳定成型。项目负责人李刚表示:“这项技术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的转变,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洞室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环库路土质高边坡支护工程中,“土锚钉支护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项目采用高强度耐腐蚀土锚钉,通过专用机械成孔、高压注浆形成网状加筋系统,如同为松散边坡植入“钢铁筋骨”。现场技术员形象比喻:“该技术较传统格构梁施工速度提升40%,成本降低25%,完美解决了支护效率与成本的矛盾,为环库路安全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工艺革新:以精工细作铸就品质标杆。大坝填筑料制备环节,项目团队创造性开发“破碎-筛分-拌和”一体化工艺。针对坝料设计指标苛刻、天然料源不足的难题,通过精准物理改良与优化掺配,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人工合成”填筑料。项目总工程师王俊涛自豪地说:“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不仅实现了‘点石成金’,更从源头上保证了大坝填筑体的密度、渗透系数和力学强度,铸就了滴水不漏的‘铜墙铁壁’。”

混凝土施工领域,环库路边坡框格梁首次大规模应用“塑钢定型模板”。该模板具有尺寸精准、表面光滑、周转次数高的特点,施工效率提升30%,成型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免除二次抹灰修饰,实现了“内实外美”的质量目标。施工队长介绍:“这种‘搭积木’式的拼装工艺,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展现了水电建设的精细美学。”

智慧绿色赋能:引领现代化建造新方向

项目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建造理念,打造“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数字赋能:指尖掌控施工全局。皇城数字化建造平台的搭建,是项目智慧化管理的核心载体。该平台集成项目管理、数字电站、智能洞室等六大功能模块,通过遍布施工现场的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定位、碾压轨迹、人员动态等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管理界面。

“过去管理工地,靠的是‘跑现场、喊口号’;现在有了这个平台,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真正实现了‘指尖管生产、屏幕控全局’。”工程部负责人康磊一边操作平台界面,一边介绍,“平台运行以来,项目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彻底告别了粗放式管理模式,迈入精细化管控的新阶段。”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应用,从远程监控到精准调度,数字化技术正为工程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绿色施工:守护祁连山生态底色。地处祁连山腹地,项目团队深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施工贯穿于建设全过程,用实际行动守护高原生态底色。

在海拔2833米的营地生活区,项目铺设了分布式光伏面板。这些蓝色的“能源板”每年发电量可完全满足营地办公用电需求,实现清洁能源就地利用;在污水处理方面,项目构建“三级沉淀池+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系统,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全部用于道路洒水降尘,真正实现污水“零排放”;此外,项目还严格落实植被恢复计划,在施工区域周边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苗木,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技术创新攻克难题,到智慧绿色赋能发展,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的建设历程,是水电十五局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西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先行者,水电十五局不仅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皇城经验”,为我国抽水蓄能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新时代水电工程智慧化、绿色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