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正成为广西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西宾阳黎塘200兆瓦风电项目,作为当地重点能源工程,承载着优化能源结构、助力低碳转型的使命。面对建设过程中的台风考验、地形阻碍、生态保护等多重挑战,电建人以智慧和汗水,让一座座白色“大风车”在山间渐次崛起,书写着新时代能源建设的奋斗篇章。 防御“桦加沙” 守护风电场 广西宾阳黎塘200兆瓦风电场项目设计安装30台风电机组,其中包括27台远景6.7兆瓦风电机组和3台6.25兆瓦风电机组,是大唐集团广西桂冠电力旗下成立以来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 2025年9月,中秋时节的广西宾阳,山间的风还带着几分燥热,可一场名为“桦加沙”的台风预警,却让黎塘风电项目的建设现场瞬间绷紧了弦。 乌云在天际翻滚,狂风似要将山间的草木连根拔起,一座座尚未完全组装的“大风车”塔筒,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在风雨欲来的天地间。如何在逼近的“桦加沙”前“稳住”,是给项目建设的一道“应急考题”。 广西宾阳黎塘200兆瓦风电场项目设计安装30台风电机组,其中包括27台远景6.7兆瓦风电机组和3台6.25兆瓦风电机组,所有机组轮毂高度均达到115米,是大唐集团广西桂冠电力旗下有史以来单体最大容量风电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5亿度,节约标煤约15万吨,节水约155万吨,为区域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预警信息发布之初,项目现场的安全监管人员便已扛着工具包穿梭在施工区域,安全帽上的反光条成为阴沉天色里的唯一亮色。他们逐一检查塔吊的稳固性,确保每一颗螺栓严丝合缝;严谨细致地检查临时用电线路的防护措施,反复测试安全性。 技术人员调试着各个关键点位的摄像头,不仅对临时搭建物、电力设备等高危区域的摄像头角度校准与画面清晰度优化,确保监测无死角;还同步联动后台,对实时传输通道进行多轮稳定性测试,全力排除信号中断隐患,为台风期间的持续监控夯实基础,进而实现了重点区域全覆盖。在台风来临时,这些摄像头实时传回各处画面,成为项目建设者们时刻关注现场的“眼睛”。 “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守住安全底线!”项目负责人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他一遍遍地在工作群里强调这句话,让叮嘱传到项目的每个角落。 从台风预警发布到应急措施落实,短短数小时内,项目团队用“专人全程监督+智能监控”的双重保障,为风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将风险牢牢挡住。最终,“桦加沙”过境后,项目实现了零事故。 天气放晴后,远眺而去,一座座与台风搏斗后大风车依然挺立,115米高的机组就是擎天的承诺,宣告高质量履约的决心不可动摇。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5亿度,节约标煤约15万吨,节水约155万吨,为区域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逢山开险路 固坡复绿草 若说台风考验的是应急“速度”,那日常建设考验的便是攻克天堑的“硬度”。黎塘风电场选址在群山之中,30台风机分布在不同山头,通往各个施工现场的道路狭窄崎岖,沿着山势起伏回环,更有部分点位完全没有道路。 而风电叶片、机舱等大件设备,每一件都重达数十吨,加上运输车可达200吨,运输难度堪比“在钢丝上跳舞”。 “看,这是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把旁边这个坡挖穿截断开的路,这里之前是个将近180度的弯。”“碎石铺的都是拓宽部分,原本的路只有4.5米宽,现在是7米。”“这,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挨着悬崖把道路拓宽在这下面做了挡墙加固。”项目经理边开着皮卡在山路上颠簸前进,边为记者介绍。 为了让设备顺利抵达施工现场,建设者们秉持着“逢山开路”的劲头,一点点拓宽山路、减少急弯、开挖新道,截至目前,已拓宽新修道路约三万五千米,累计铺设泥结石路面约三万两千米,土方开挖达到百万立方米;同时在陡峭路段设置临时防护栏、安全警示标。 针对叶片过长、容易折断的问题,技术团队专门设计了可调节角度的运输支架,可根据路况、山势、环境灵活调节,确保每一片叶片都能完好无损达到吊装平台。 这些浇灌了建设者们汗水的道路,为后续吊装奠定了基础,帮助建设者们实现了单月吊装风机6台和箱变4台亮眼成绩。 开路改道、开挖基础等都难免破坏原有植被。建设者们深知,发展清洁能源既要“建得好”,更要“护得美”。施工一开始,边坡治理复绿工作就同步展开。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将草籽、泥浆、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喷播机均匀喷洒在边坡,最后以无纺布覆盖,大概3-10天就可以发芽。”项目负责人特意在半途停车,指着延绵的披着“绿装”的边坡,为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介绍起了边坡治理复绿方式。 项目部对高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被复绿喷播的方式,首先对松散边坡进行梯级放坡开挖并清土,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质展开针对性的恢复措施。上边坡多采用自生绿化袋进行堆砌,并用三维植被网进行挂网喷浆,最后喷洒草籽;下边坡则采用种植桉树及人工播撒草籽相结合的方式。 现阶段已整治高边坡复绿10公里,达60万平方米,并仍在紧锣密鼓地持续之中。 现如今,早期的草籽已能随风摇曳,树木开始抽出新叶,与一座座“大风车”共同勾勒出一幅“绿色能源”的美丽画卷。 党建聚合力 提质增实效 哪里任务最艰巨,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 1月22日,广西宾阳黎塘风电场项目党支部成立,成为项目建设的“红色引擎”,支部党员在设计优化、现场管理、建设冲刺等方面担当作为,汇聚成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 优化设计降本增效。在宾阳项目,“降本增效”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项目团队没有一味追求速度,而是在设计优化上“下苦功”,实现项目的提质增效、开源节流,“质量与效益”双赢。 集电线路施工前,工程师们在山林间上下奔走,反复勘察地形,调整线路走向,避开复杂地质区域,最终通过设计优化,避开多处地质地形复杂区域,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集电线路架空线路从原计划114基减少至86基,节省成本约百万元。 技术人员优化挡墙方案,放弃原合同中的浆砌石材料,改用更环保、施工效率更快、承重能力更强的片石混凝土材料,充分利用工程开挖过程中的石料,既可减少资源开采和废料、粉尘、噪音等的污染,又可降低水泥、砂石等材料用量,更能提高施工速度并减少后期维护频次,为大件运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机械旋挖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举多得”,不仅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而且能彻底规避人工挖孔安全风险,成孔质量更稳定可控,还使得综合成本降低15%至30%,减少环境扰动。 强管理育人才。宾阳项目各机位相隔远,对各个作业队伍的管理较为困难,项目部通过“厂务公开+责任到人”的模式,让管理规范透明高效。要求各施工队伍负责人每日通过工作群汇报施工进度、安全质量、设备材料等信息,确保各项工作清晰可查,并实现相互监督;同时,全面落实“责任到人”管理模式,从基础浇筑、塔吊操作到设备巡检,每个环节都明确到责任人,避免权责不清、推诿扯皮。 人才培养上,项目部“三管齐下”。“因材施教”为指引,了解员工专业特长与发展意向,并据此给予指导意见和工作安排,量身定制成长路线;落实“师带徒”制度,为青年员工选择经验丰富的党员技术骨干担任师傅,从专业技术到现场管理,手把手传授实战技能;推行“轮岗制”,定期安排员工在不同岗位轮岗,既深耕专业领域也学习多领域业务,快速成长为“一专多能”人才。 担当作为攻坚冲刺。由于广西较长的雨季、夏季高温以及前期征地困难,工期一再延后,为全力冲刺年底发电目标,支部党员有的延后节假休息时间,坚守施工一线;有的深入分包队伍,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有的每天走遍各个施工点,把住安全与质量线。正是他们的带头冲锋,让项目全体建设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从抵御台风的坚守,到攻克运输难题的智慧;从设计优化的匠心,到党建引领的担当;从安全环保的坚守,到绿色发展的追求,每一个瞬间都值得铭记。这些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行动诠释初心,在广西宾阳的山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能源建设的壮丽篇章。 山间的“大风车”正一座座拔地而起,黎塘风电项目的建设故事还在继续。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