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穿。”这就是山城重庆留给大家的印象。作为一个有名的山水之城,它静静地栖息在长江、嘉陵江、乌江这三条大地“动脉”的怀抱里,因水而建、因水而兴。 1998年,重庆山区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那时的水电十五局还叫陕西省水电工程局。 在一场机缘巧合下,水电十五局人从陕西跨越秦岭山脉进入西南,支援重庆水利工程建设,从洞塘水库到城北水库,从老窖溪到瓦窑堡,再从庙堂到渝西。电建人与重庆人民一起兴修水利、筑坝抗洪,一路坚守,一路奋进,从此和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 拧成“一股绳”,首战洞塘铸精品 1998年,重庆刚成为直辖市不久,正全面落实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重大决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作为一个三江过境的城市,重庆市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水资源利用难度极高,工程性、生态性缺水制约尤为明显。 洞塘水库便是重庆市“九五”期间重点水利基建项目之一,是水电十五局人在重庆承建的第一座工程,也是在重庆承建的第一座沥青心墙坝。 首次进入重庆水利市场,这一群来自西北的汉子坚定地把洞塘水库作为“窗口工程”来建设。 当时,全国还没有沥青心墙坝施工规范,他们齐心协力,团结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边建设。在一年降雨平均200天的地方,用有限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去精心雕琢。从基础开挖到沥青摊铺,组织了一个接一个的大会战,按期实现了工程履约。 2000年10月,洞塘水库如期完工,工程质量“滴水不漏”。 洞塘水库运行后,滞蓄和调节了黔江城上游27.6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减轻了对黔江城的威胁,更减少了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水库目前灌溉农田面积达到3.29万亩,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合成“一股力”,筑梦黔江建丰碑 “烁烁黔江流,幽幽峡谷悬。”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于一体,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渝东南中心城市。 在这里,水电十五局马不停蹄地完成了城北、老窖溪、瓦窑堡三座民生工程的建设任务。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城北水库说起…… 城北水库位于黔江河支流上,以农业灌溉为主,大坝高58.5米,总库容674万方,年供水量达962万立方米,是黔江城市居民用水第三大水源。 在建设过程中,水电十五局人经历了设计方案大变更、大量移民安置问题、雪灾、地震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他们凭借着满腔的热血“全力突围”,所有计划任务都提前完成。 2010年3月,城北水库顺利完工,工程施工质量优良,而后,黔江城区供水压力得到了大大缓解,城区居民用水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2014年4月,与黔江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水电十五局承建了在黔江区的第二座水库——老窖溪水库,水库位于黔江区石会河上游,是全国中型水库规划、西南五省骨干水源工程,以城镇供水为主,坝高63.7米,总库容1047万方。 2015年,老窖溪水库创造了中型水库大坝“当年开工、当年度汛、当年完工”的施工纪录,这在黔江骨干水源建设中是首例。 同年,老窖溪水库获得国家水利部颁发的“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荣誉,2017-2018年度获得了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这是重庆市首座成功创建大禹奖的中型水源工程。 老窖溪水库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市级百强镇石会集镇5万人的饮水问题、工业发展用水问题以及石会、黑溪2个镇8个村1.26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不仅如此,因老窖溪水库位置及周边环境,它的建成蓄水,还充实了石会镇旅游资源,实现了助推旅游大区战略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加快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2月,他们在瓦窑堡继续续写着与黔江的故事。 瓦窑堡水库位于黔江区城南街道境内阿蓬江右岸一级支流湘子江上,是《西南五省骨干水源工程规划》的水源建设项目之一,水库总库容631.14万方,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高53米。 施工期间,水电十五局克服了大坝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区降雨多等不利因素影响,2022年12月10日工程顺利下闸蓄水。水库投入运行后,每年向青杠工业园区供水1195万方,有效保障了青杠工业园区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供水保障。 黔江区三座水库的建成,让水电十五局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彻底站稳了脚跟,而这群来自三秦大地的电建人,脚步却并未停歇…… 凝聚“一条心”,解渴渝西惠民生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不负青山绿水。 2020年12月23日上午,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在重庆市水利局及江津、永川、大足、九龙坡4区施工现场举行全线开工仪式,伴随着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的一声令下:“开工”! 水电十五局人将一幅“蓄水、提水、调水”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他们和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在这座山城里又开始了一段崭新的故事……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重庆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三个“之最”和支撑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渝西项目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工程调长江、嘉陵江的“远水”以解“近渴”,建立良好的水资源配置系统,解渝西老百姓用水之忧,破解经济发展困局。水电十五局承建的金刚沱泵站、圣中水库、东干线圣德段工程,更是重庆渝西解“渴”工程的重中之重。 在2020年,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纳入“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享受国家172重大水利项目政策支持,同时列入重庆市百项重点项目。 这个集社会、生态、生活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提升城市品质、保障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上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肩负着向渝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改善受水区河流生态环境用水,并退还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的重任。 “每每想到工程建设完成以后,可供应渝西地区11个区,近1000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再苦再累都值得。” 在这样一个信条的催化下,项目由上至下,目标同向,行动同力,团结一心,只为在“兴水利、惠民生”的主旋律里,切实担负起央企之责。 “目前,金刚沱泵站已封顶,圣中水库已下闸蓄水,东干线已贯通,其余施工任务正在有序进展。”说到这里,项目负责人眼神里满是憧憬。 27年,山城一滴水,电建一颗初心,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将给喊“渴”的渝西引来甘甜的清泉。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