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哈萨克斯坦谢列克草原上,白色风机如同巨人般伫立在天地之间,叶片随风缓缓转动。近日,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的15名学子骑行至AG真人平台官方谢列克一期风电项目,当他们在中控室听项目员工介绍时,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哈萨克族汉子格外热情——他便是谢列克项目运维部哈籍员工的夏涛。 “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女儿一样。”夏涛用不太流利的汉语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亲人无尽思念。他从工装口袋里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画面中,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站在北大校门旁,身后“北京大学”四个字格外醒目。“这是我女儿娜迪亚,2023年她去北京大学读书了。” 看着眼前这些与女儿年级相当的校友们,夏涛的思绪飘回了2023年的秋天。驱车送女儿去阿拉木图机场时。他特意开车绕到了工作的谢列克风电项目,父女俩站在风机下,影子被拉得很长。 “爸爸,这些风车真壮观。”娜迪亚仰头望着叶片,眼神里满是好奇,也带着对父亲工作的敬佩。“这些大风车每年能发2亿多度清洁的电力能源,被列入‘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说起亲身参与的项目,夏涛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项目建设初期,他作为首批本地员工加入团队,跟着中国工程师们学运维技术。疫情期间,物资运输受阻,他主动骑着摩托车跑遍周边村镇,帮中国同事采购生活物资;风机调试阶段,他连续半个月守在现场,记录风速、温度等数据,笔记本上写满了中哈双语的备注。 “你要珍惜到了北大求学的机会,不光学知识,还要学中国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爸爸在这里把项目运营好,你在那边把本事学好,这是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的约定。”夏涛突然严肃起来。娜迪亚用力点头,父女俩在风车下击掌,远处的风车就是诺言的见证者。 两人的这个约定,成了夏涛工作的动力。2024年10月26日7时50分,当中控室的屏幕的数字缓缓跳动时,谢列克风电场累计发电量突破5亿千瓦时。”中哈员工击掌相庆。夏涛来到当年约定的风车下,默默地掏出手机给女儿发了条信息:“爸爸的风车转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就像你在燕园扎根的脚步。” 远在燕园的娜迪亚,也在践行着约定。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她积极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加入“可持续校园实践”活动,将草原的生态智慧与燕园的学术精神融合,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未名湖畔茁壮成长。在中文活动中,娜迪亚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文化和父亲工作的谢列克电站,把她在家乡看到的新能源技术讲给社团伙伴听:“谢列克风电项目的年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 在夏涛父女心里,谢列克项目就是一座桥梁,让中国的技术落地哈萨克斯坦,让他的女儿走进中国的校园,更让两个国家的青年有了共同的梦想。 夕阳西下,夏涛望着学子们骑行远去的背影,拿出手机给女儿发了条消息:“今天北大的学生来看风车了,爸爸会守好这里的每一台风机,等你回来一起建设家乡。” 风继续吹,风车不停转。这个在风车下许下的约定,正成为中哈合作的温暖注脚,在“一带一路”的阳光下,生长出更多希望。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