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布达拉宫西麓、药王山脚下,一场关于城市生态与文化传承的协调融合悄然上演。 AG真人平台官方成都院设计团队,历经5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拼搏,让曾经杂乱喧嚣的区域,蝶变为如今绿意盎然、水系灵动的团结公园。当公园盛大开园的那一刻,项目经理余鹏和药王山子项负责人张亚莉站在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上,百感交集。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又一个项目的完成,更是对拉萨这座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深情回应,是成都院践行使命、服务西藏的生动注脚。 规划引领,擘画水城相依新蓝图 拉萨,这座高原古城,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然而近年来,包括布达拉宫周边水系在内的中心城区水系出现了淤积、断通、水质变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生态与景观。2019年,拉萨正式启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工程”,2023年9月获批实施的《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规划》,更是为城市水系的重塑指明方向,旨在构建全域覆盖、干支连通、成网成环的城市水系,形成“一心、两河、三潆、四泾、多曲、繁点”的城市水系结构和工程总体布局 ,而团结公园所在的药王山环境整治工程,正是这宏大规划中的核心篇章。 成都院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拉萨河“支流漫淌、沼泽遍布”的历史生态格局,以及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水系退化、生态文化遗产逐步消失的现状,提出“显山、亮水、见绿、串湖、润城”的设计理念,构建“一廊三区六节点”的空间格局。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项目所在地处于布达拉宫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方案报送国家文物局后,起初未获同意。但团队毫不气馁,在余鹏带领下,张亚莉等成员查阅海量资料,从西藏各大档案馆、图书馆,到各类历史书籍及国内外网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2024年4月至2025年1月,经过数十次修改,终于让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为项目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匠心雕琢,打造雪域胜景新地标 团结公园的建设内容丰富而复杂,涵盖山体环境整治、历史水体恢复、现状公园提升三大板块。在山体环境整治中,拆除与药王山风貌不符建筑,提升岗哨风貌,遮蔽水箱,修复上山步道等,每一处细节都力求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展现藏式建筑的独特韵味;历史水体恢复工程更是关键,通过水系连通设计、湖体生态设计等,让古老的水系重焕生机,灵动的水流蜿蜒其间,滋养着这片土地;现状公园提升则聚焦于更换设施设备、提升植物及灯光,为市民和游客打造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 因时间紧迫,项目团队在2025年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完成全套图纸。在后期建设阶段,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之作,项目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现场设代人员要求极高。李如波作为项目设计总负责,驻守现场,每日工作至晚上10点成为常态。面对高要求,他凭借专业素养和顽强毅力,带领团队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如今,建成的团结公园与布达拉宫遥相辉映,共同绘就“百泽绕城·水城相依”的生态文明画卷,“璀璨历史·古今辉映”的千年史诗画卷,“党恩润泽·民族团结”的幸福繁荣画卷,“内宫外苑·雪域胜景”的世界文旅画卷,成为拉萨新的城市名片和文旅地标。 生态铸魂,延续高原水乡新传奇 成都院在拉萨的生态治理成果,不止于团结公园。此前建成的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同样是生态与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该廊道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南部,地处拉萨河右岸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治理河道总长4.1公里。建设过程中,每一步都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拉萨的土壤保水性差,紫外线强,一棵树的成活要过‘土壤改良、精准灌溉、防风防寒’三道关。”本工程的项目经理蒋世平介绍。为了让绿植在海拔3600多米的地方扎根,团队带来高海拔生态修复经验,对土壤进行客土改良,加入有机质提升保水能力,铺设智能灌溉系统,如今,廊道里7.4万平方米的绿地成活率超过90%,成为高原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 在文化融入方面,团队牢记“不能让现代工程盖过传统文脉,要让廊道成为文化的‘展示窗’而非‘隔断墙’”的设计初衷。在仙足岛内河左岸,诗歌长廊“红色诗歌 + 绿色草木”的搭配,将诗词文化融入景观;亲水挑台的栏杆上,雕刻着西藏特有动植物;水幕电影巧妙地将藏历新年习俗、雪域传说等文化元素,通过光影技术呈现在流动河面上,让古老文化有了现代表达。同时,2座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保障行洪安全,鱼道设计维护河道生态;数字化建设工程实现“智慧管水”;滨水慢行系统串联起历史街区、商业节点,让“城水相依、蓝绿融合”从图纸走进现实。 六九载坚守,书写建藏治水新篇章 自1956年进藏以来,成都院已在这片雪域高原坚守了69年。69年里,一代又一代成都院人怀揣着对西藏的深情与责任,在水电、水利、生态治理等领域留下坚实足迹。 从早期对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等主要河流的全面实地查勘,完成西藏大中型河流的水力资源普查工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西藏水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到推动羊湖抽蓄、金河、直孔、藏木等一系列水电站落地实施,点亮雪域高原的万家灯火;再到如今在水系生态治理领域、国家重大项目落地推进的卓越实践,成都院始终秉持“诚信、担当、奉献、超越”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代建的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对改善农牧林条件、土地开发、城乡供水和雅江中游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助力西藏脱贫攻坚。在拉萨河6号闸、尼洋河整治等项目建设中,成都院凭借丰富环境治理经验和独特理念,让曾经的荒滩沙地变为河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带。 回首过往,成都院在西藏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馈赠;展望未来,成都院将继续扎根高原,为建设更加美丽、繁荣的新西藏贡献力量,续写治水兴藏的壮丽篇章 。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