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碧浪逐势向绿行
——内蒙古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施工纪实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丁亚美 郝羽中 时间:2025-11-17 字体:[ ] 分享:

群山无眠,黄沙漫舞。乌海湖畔昼夜鏖战,一条“绿色动脉”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茁壮成长。

2023年5月,水电十一局的建设者们肩负使命,跨越山河来到内蒙古乌海市,在这里拉开了蒙西地区第二座抽水蓄能电站——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序幕。这座装机容量1200兆瓦的“电力粮仓”一经建成,将完善乌海市电源结构,成为蒙西电网调峰的中流砥柱,为乌海市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8月25日,项目破土开工,这场为期62个月的建设之旅开始启程……

晨光里的较量

当第一缕晨光还未唤醒甘德尔山,测量队长周利涛早已像往常一样,踩着冻得发硬的碎石路,带着队员们往坝区走去。全站仪裹着保温套,沉甸甸地压在他们肩头。从方案制定到现场选点,从仪器操作到数据核算,周利涛都紧盯着,丝毫未曾放松过。他常常对队员们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测量工作必须做到毫厘不差。”

L3-1交通洞工期紧张,隧洞放线常需要跟时间赛跑。时值深冬,极寒天气却给现代化的测量仪器操作出了难题,戴着厚棉手套,手指就像按在棉花上,根本按不准键。队员们只能摘下手套,裸露着手指在零下十几度的键盘上操作。手指冻僵了,就哈口热气搓一搓;关节弯不动了,就攥紧拳头再松开。一次为复核一个关键数据,他们在边坡上来回测量了十几遍。等到数据终于确认无误,天边已泛起淡青色,队员们的双腿早已冻得快失去知觉。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测量队全体成员面对紧张的施工计划和复杂的环境,当好项目建设中的“眼睛”与“标尺”,把误差控制到最小,把精度放大到最高,以毫厘必较、精益求精的精神投身工作,这份较真,既保障了L3-1洞的顺利贯通,也为后续工作铺了块稳当的基石。

甘德尔山下的“智斗”

要在甘德尔山周边的土地上扎下根,就要拿出真本事和这片土地的“脾气”斗智斗勇。

2024年4月,下水库主坝和库盆开始填筑。时间紧,任务重,怎么让填筑既保证质量又保证进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次技术推进会的反复研究,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数字化智能填筑系统,提升大坝智能建造管控水平,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填筑的质量和进度,努力打造“智慧化”大坝工程。

“科技能让工程少走弯路,更安全,也更高效。”项目总工介绍道。这套系统里,北斗定位像“千里眼”,智能传感器像“神经末梢”,实时盯着施工设备运转得是否顺利,填筑料压得是否坚实,含水量是否达到标准规范。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是给工程装了个智慧化运转大脑,哪块料铺厚了,哪台机械慢了,一眼就能看见。

作为水电十一局首个沥青混凝土面板工程,下水库的沥青混凝土防渗面板施工,是一场和特殊环境的较量。极端的温差,能把41℃的热浪灌进骨缝,也能让-32℃的严寒冻裂石块。可水库沥青混凝土面板像个敏感的孩子,温度高了会发软流淌,低了会变脆断裂,风沙一沾就“闹脾气”。

要驯服这个“娇气包”,得用连环计。项目部在现场设置专职质检员,从拌制、运输、摊铺、碾压等各环节实时进行测温、记录和控制。此外,项目部利用数字化云控制系统对温度进行监测,通过设备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及时采集温度数据后实时上传,对温度不合格的沥青混合料严禁入场,确保沥青混凝土从拌制、运输、摊铺、碾压等各个阶段温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做到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的双控要求。

面对水库蜿蜒的施工曲线变化段,技术团队又出奇招,他们采用“双曲线分区法”,将斜坡曲线细分为内外双曲线,通过精密调节摊铺机参数实现异形条带的完美贴合。在这里,科技手段与工匠精神相互交融,将这项“敏感工程”雕琢成坚韧的“防水屏障”。

这些技术创新在施工现场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工程质量,更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藏在细节里的守护

“轰隆隆、轰隆隆……”走进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坝体施工现场,推土机正推着填筑料在坡地间往返,碾压机的钢轮碾过地面,几十台机械有序穿梭。运输、倾倒、摊平、碾压的节奏里,藏着工程推进的速度。

在这片忙碌里,一抹红色异常显眼——穿红色马甲的安全监管人员正沿着作业线巡查,丁卢清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老安全员,“安全”二字已深深刻在丁卢清的骨子里。今年来项目之前,他刚在家里做了肾结石手术;到项目时,药还没有断。医生反复叮嘱要定期复查,但他看着工地上刚铺开的作业面,总把预约好的复查日期一次次往后拖。

直到家人多次催促,他才挤出时间去医院复查。从医院出来,他就带着新开的药品直接赶回工地,路上还不忘处理各项工作:“上午巡查正常进行,我到现场会合……”“巡查的安全隐患,要立刻整改……”

正午阳光下,红马甲在工地投下执着的剪影,如同镌刻的安全誓言。

精益求精,是水电十一局对工程质量的不懈追求。工地上,“质量是生命线”从不是口号——项目部推行“首件验收、样板引路”制度,用样板段为后续施工立起标尺,每个环节都透着较真的劲儿。

进入春季后,项目质检科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张志明带着团队执行“三检制”,从原料进场到工序验收,每个节点都严格把关。在主坝一层过渡料填筑完成后进行压实度检测时,他发现试验区域挖出来的填筑料含泥量过多,当即叫停:“绝对不可以!这种料一旦填入坝体,遇水容易板结,会影响坝体渗流性能。”

毫无商量的余地,必须推倒重来!

“质量是工程的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高标准,严要求,不仅是对工程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他的带动下,从施工队到监理方,每个人都把“达标”作为最底线。通过精准防控与科学部署,形成上下一心保质量的良好氛围。

零下十七度的热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较量。

“当前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保持日均80公分的填筑高度,日填筑量稳定在1.5万立方米左右。”项目负责人窦维军介绍道。为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团队采用八个作业面平行施工模式,通过优化轮班制度、增配施工资源等措施,全力推进坝体填筑。

如果说大坝施工是甘德尔山下的鏖战,那么边坡支护施工就是“悬崖”上的拼搏。下水库工程为四面边坡,即东侧、西侧、南侧、北侧,垂直高度数百米。库区内风化的岩层、泥沙之中埋藏着大量的孤石,面积为40万平方米,相当于952个标准篮球场。现场作业面一共6个,边坡钻孔爆破开挖、钢筋混凝土施工、库盆开挖……刺骨的夜风刮得人脸生疼,大家不时把冻僵的手揣进怀里取暖,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们眼中跳动的,是炽热的坚定光芒。

回忆起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窦维军仍历历在目:“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铆足了劲,日夜坚守工地,每天休息不到5小时。但看着大坝节节攀升,想到蒙西人民的重托,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有意义”。

2025年1月16日,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下水库大坝顺利填筑到顶。这一步站稳了,沥青面板施工和下闸蓄水,就都有了底气。

乌海湖的水映着桌子山,甘德尔山望着乌兰布和沙漠,它们见过这片土地的风沙,也正看着这些建设者的忙碌。风还在吹,沙还在落,建设者的脚步声里,正藏着乌海湖畔明天的样子。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下水库大坝

项目参建者合影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