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豫中平原的风里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平漯周高铁项目建设现场迎来桩基施工全面收官的高光时刻。由水电七局承建的站前六标项目,以6398根桩基的落成,在全线九个标段、十二家参建局级单位中交出优异成绩单——经第三方严格检测,Ⅰ类桩达6377根,占比99.7%,较优质高铁工程90%的Ⅰ类桩标准高出9.7个百分点,且实现“零不合格桩基”的质量奇迹。 从月度施工峰值1538根的高效推进,到沙层中“毫米不差”的精工细作,这支建设团队为国家战略交通动脉筑牢坚实的“地下脊梁”。 破局 于困局中寻出路 平漯周高铁,一头连着南京,一头牵起洛阳,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大陆桥走廊支线的关键一环,更是服务“一带一路”、支撑“中部崛起”的钢铁动脉。 水电七局承建的站前六标,25.496公里线路全线架桥,桩基施工便是撑起这座“空中走廊”的基石,其进度与质量,决定项目履约的成败。 项目启动之初,命运的齿轮却一度卡壳。2023年初,河南省耕地保护政策收紧,“严禁毁麦毁田”的红线如一道屏障,将原定开工计划拦在麦田之外。直到夏收结束,金色的麦浪变成平整的施工场地,项目才得以进场清表,此时开工时间已较原计划滞后近6个月。 “看着工期表上的红色预警,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心里比盛夏的日头还急。”项目协调负责人的话语里,仍藏着当年的焦灼——那段日子,团队一边等用地交付,一边穿梭于各部门之间办理手续,“相关单位的门槛,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踏了一遍又一遍,就怕错过任何推进的机会”。 跨京广铁路施工的协调难题,更如一座大山横在眼前。项目需同步对接郑州局、武汉局两家铁路局,工务、电务、供电等十余家设备管理单位,安全协议签订、施工许可办理如同一场复杂的“多方会谈”,任一环节滞后,都可能让整体进度“停摆”。 面对困局,项目部组建“手续攻坚小组”,以“区域包保、专业对接、持续跟进”的策略破局:2023年5月,拿下全线首个水上水下施工许可证;2023年7月,成为首个通过试验室验收的单位;2024年9月,率先取得跨高速公路施工许可。 “这些许可不是‘批’出来的,是‘磨’出来的。”项目协调负责人指着办公室里摞成小山的文件盒,每一份纸张上的印章。 攻坚 于沙层中铸精魂 若说前期协调是“软仗”,那桩基施工便是硬碰硬的“硬仗”。漯河境内的地质,是出了名的“复杂牌”——桩基需穿越粉土、粉砂、细砂等软弱地层,部分砂层占桩基总长超50%,且多盘踞在桩体中部与底部,单层砂层厚度最大达15.3米。 “就像在流动的沙子里打洞,刚挖好的孔壁,转眼就可能塌下来。”项目总工程师道尽了施工的艰难。 尤其是桩径1.5米、桩长77米的长桩,传统工艺根本无法保证孔壁稳定,一次性成孔率低的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效率与质量的“卡脖子”难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队以技术革新为刃,量身定制“差异化施工方案”:对桩径≤1.25米或桩长≤40米的桩基,选用旋挖钻机,以“膨润土+纤维素+烧碱+CMC”配制专用泥浆,将粉砂层钻进速度严格控制在12-15厘米/分钟,泥浆比重精准锁定1.08-1.12,让孔壁如裹上“保护衣”般稳固。 钢筋笼吊装与清孔,是质量管控的另一道“关卡”。团队创新“平面+立面”结合的吊装方式,主笼现场焊接后整体起吊,既减少高空作业风险,又让效率提升三成;清孔时采用“导管泄压法”,混凝土灌注前平衡孔内外泥浆压力,精准计算导管安装深度,确保首盘封底混凝土“封得严、埋得准”,更将摩擦桩沉渣厚度严格控制在20厘米以内——这一毫米级的精度,是保障桩基承载力的关键。 2025年盛夏,漯河地表温度突破40℃,施工现场如蒸笼般灼热。项目部调整作业时间,避开正午酷暑,为工人备好绿豆汤、防暑药;但技术人员仍坚守岗位,定时检测泥浆指标,每根桩清孔后都亲自下导管测沉渣。 “刚毕业一周,就被晒成了‘健康黑’,防晒霜还没拆封呢。”新员工的玩笑话里,藏着建设者的敬业。汗水浸湿工装,在阳光下凝结成盐霜,可他们的目光始终紧盯仪器上的数值,不敢有半分松懈。 匠心 于细节中见真章 99.7%的Ⅰ类桩率,从来不是偶然。施工期间,项目各部门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工程部是“质量哨兵”,从钻机选型到泥浆配比,每一项参数都建立台账,工序管控细到毫米;安质环保部是“安全卫士”,带着检测仪巡查现场,实现施工全程零事故、零污染;设备物资部是“后勤管家”,让钻机、泥浆材料及时到位,设备运转效率稳定在95%以上;综合协调部是“沟通桥梁”,打通内外环节,为施工扫清障碍;计划合同部是“进度舵手”,动态调整计划,为月度1538根的施工峰值保驾护航。 而技术团队的“笨功夫”,更让质量扎根细节。他们频繁人工测定泥浆比重、含砂率与黏度,发现异常便手动调整,让泥浆始终处于最佳护壁状态;清孔时严格执行“二次清孔”,导管下放高度、泥浆置换流速都有明确标准;“导管泄压”更是铁律,哪怕多花半小时,也要确保灌注顺畅。“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不是在‘做’桩,是在‘铸’桩。”项目总工程师的话掷地有声——没有高端智能系统的加持,靠的就是方案里的严苛标准、现场的反复检测,以及那股“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较真劲。 这份匠心,也收获了认可。2024年5月,项目在电建集团HSE安全检查中以96分刷新纪录,专家组评价:“平漯周六标的桩基施工,是高铁建设中质量与安全并重的典范。” 担当 于初心处显本色 桩基攻坚的背后,总有一面党旗在一线飘扬。项目党支部将“党建+”融入施工全过程,让红色力量成为攻坚的“主心骨”:工期滞后时,党员突击队带头掀起“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白天顶着烈日盯现场,晚上围着图纸算进度,硬生生创下月成桩1538根的高产纪录;技术卡壳时,党员占比超67%的攻坚小组挑起重担,钻进速度、泥浆配比、清孔工艺,每一个难题都被他们逐一破解;跨铁路施工时,党员24小时轮班盯控,哪怕暴雨深夜,也守在现场确保营业线安全。 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团队,既有攻坚的“硬气”,更有为民的“柔情”。2025年夏收,南街村因高压线故障断电,项目部立即拉来临时电缆,解决农田灌溉的燃眉之急;施工期间,主动修整沿线村镇道路,让村民出行不再颠簸;2025年汛期,团队扛着防汛物资奔赴灾区,获漯河船员水上志愿者协会授予“爱心公益企业”称号,那面“共护家园显担当携手防洪筑防线”的锦旗,是百姓对建设者最好的认可。 当最后一根桩基完成混凝土灌注,朝阳从豫中平原的田野上升起,为6398根桩基镀上金色光芒。这些深埋地下的“钢铁脊梁”,以99.7%的Ⅰ类桩率,为平漯周高铁铺就了最坚实的起点——它们沉默如磐石,却能扛起万吨桥梁的荷载;它们隐匿于泥土,却串联起豫中南地区通往未来的高速走廊。 当未来的高铁呼啸而过,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每一根桩基的故事,但那99.7%的Ⅰ类桩率,早已将七局人的匠心与担当,永远刻在了中原大地的血脉里。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