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湄公河老挝段的碧波之上,一座钢铁长虹正跨越山河;在茂密的热带丛林间,一条坦途正蜿蜒延伸。由水电十五局承建的老挝芭莱水电站进场路和湄公河大桥项目,不仅是老挝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工程,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两国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现实中的通途,这个项目正以钢铁为笔、山河为卷,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一桥一路,承载老挝发展的“能源梦想” 老挝的湄公河干流河畔,芭莱水电站作为老挝国家能源战略棋盘上的关键落子,其建成后通过跨境输电网络为泰国输送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有效缓解电力短缺难题。而要解锁这份沉睡的能源潜力,进场公路和湄公河大桥这两项配套工程,恰似两把至关重要的“金钥匙”。 “以前从南彭村到对岸的县城,单程坐渡船要耗上整整1小时。要是遇上雨季,湄公河水位猛涨,渡船根本不敢开。”坐在自家新建的竹楼前,当地村民坎潘望着不远处横跨湄公河的大桥说道。带着“修路架桥、造福一方”的坚定使命,AG真人平台官方十五局的建设者们跨越山海而来。湄公河大桥全长567米,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湄公河两岸,主跨采用连续刚构设计,桥墩深入河床20余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湍急的河流之上稳稳地扎下根基。进场公路全长10.3公里,像一条飘逸的绸带,串联起沿线的5个村子和水电站厂区,其设计标准充分考虑了施工期间大型设备、建材运输的重载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地方长远发展,为未来乡村道路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不仅要建坚固耐用的‘工程桥’,更要建一座能带动当地发展、惠及百姓生活的‘发展桥’”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团队便深入南彭村、班岗村等沿线村落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为8米宽的双向两车道,路面采用沥青双表处铺设,既能满足施工期间的重载通行,又为日后村民的摩托车、农用车通行提供了宽敞空间,路边还预留了排水系统,避免雨季路面泥泞。大桥的设计更是贴心,两侧增设1.0米宽的人行道,在行车道两侧又设置了防撞护栏,村民们步行过桥时安全又舒适,还能欣赏湄公河的美景。 如今,沿途可见村民骑着摩托车载着货物穿梭往来,孩子们在路旁的稻田边追逐打闹,不少村民开起了小卖部、修理铺,生意日渐红火。这条提前通车的“幸福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施工通道意义,成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人员往来的“生命线”,更像是一条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动脉”,为芭莱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一桥一路,不仅承载着芭莱水电站的能源梦想,更承载着老挝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商共建,奏响中老协作的“和谐乐章” 面对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复杂地质条件,中国水电十五局项目建设团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老挝政府部门、当地社区居民、各参建方并肩作战,在湄公河畔共同谱写了一曲协作共赢的和谐乐章。 为了打破语言沟通这一壁垒,项目利用职工夜校组织中老双方员工开展常态化学习。中方员工跟着老挝语老师逐字学习“注意安全”“带好安全帽”等日常用语,老挝员工则在中方技术员的指导下,努力理解施工图纸上的专业符号和技术规范。为了让老挝工友更快掌握技术要点,技术员小黄和同事们更是坚持“手把手教、一对一带”,拿着尺子示范钢筋间距,带着工人观察混凝土的坍落度。如今不少老挝工人已经熟练掌握“钢筋间距”“混凝土养护”“模板支护”等技术要点,甚至可以独立培训老挝新进场员工,成了工地上有名的“老师傅”。 在环境保护这一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上,项目团队在湄公河边建立了小型生态监测站,水质检测仪、气象记录仪等设备24小时运转。施工区域内,钻孔桩施工产生的泥浆被引入特制的沉淀池,经过三级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施工污水则通过多级沉淀池层层过滤,达标后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为了保护河岸两边的古树,项目专门聘请了林业专家指导移植,目前已累计保护古树100余株。“中国朋友对待湄公河的生态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用心,这让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深受感动。”老挝环保部门代表宋萨在参观施工现场后真诚地说。 更令人动容的,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当地社区之间的“暖心互动”。建设初期,班岗村的对外通道只是一条坑洼不平的泥土路,村口的简易木桥仅能容一人通行,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项目团队当即决定调配挖掘机平整路面,运来水泥、砂石,为村子改移道路300余米,还改善了道路两侧的排水系统。项目团队仅用7天就架设起一座90米长的钢栈桥,村民们从此告别了“过河收费”的历史。班岗村小学的厕所年久失修墙体开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项目部组织工人利用施工间隙修葺厕所,还为孩子们送去了书包、文具和足球。这些看似平凡的付出,让“中老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在工地上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共享成果,播撒民生福祉的“希望种子” 老挝芭莱水电站进场公路和湄公河大桥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改善,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民生福祉的“希望种子”——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项目建设高峰期,工地上活跃着300余名老挝籍员工的身影,占到总施工人数的60%,他们分布在司机、焊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多个岗位,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28岁的老挝青年阿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中方师傅看中他踏实肯干的劲头,将他收为徒弟,从最基础的焊条引燃、焊缝成形教起。很快他从一名杂工,成长为熟练操作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工艺的“焊接能手”。“中国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焊接的手艺,更是靠双手改变生活的信心。”现在他的月收入较之前翻了3倍,用攒下的工资添置了电视机、摩托车,成了村民们口中的“致富榜样”。 为了实现“技术共享”,项目部制定了“技能培训计划”,中方技术骨干轮流担任讲师,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当地青年600人次。这些掌握专业技能的年轻人,不仅能继续参与芭莱水电站的后续建设,还能凭借一身本领服务于老挝国内的其他工程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技术人才才是项目留给当地最宝贵的永久财富。”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 随着进场路和湄公河大桥的建成通车,沿线村子的变化如同雨后春笋般日新月异。班岗村民萨瓦迪在进场路旁边开起了当地首家超市,芭莱县的农产品也迎来了“出山”的春天。通过平整宽阔的进场路,车辆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将新鲜的农产品运往首都万象乃至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如同播撒在湄公河畔的“希望种子”,正随着项目的推进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中国境内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到流经老挝腹地的湄公河,一江碧水蜿蜒千里,见证着中老两国绵延千年的深厚情谊;从一张张蓝图上的线条勾勒,到如今矗立在大地上的坚实建筑,从机器轰鸣的繁忙工地,到充满烟火气的百姓家园,一座横跨两岸的大桥、一条连通城乡的道路,正续写着新时代中老合作的动人佳话。 未来,这座横跨湄公河的大桥,将见证着货物的流通、人员的往来,像一双大手托举着千余村民的美好生活;这条延伸向远方的进场公路,运出农产品、经济作物运进生活用品,像一条血管为沿线村落输送着发展的养分。 它们将见证中老合作在能源、基建、民生等领域的持续深化,在“一带一路”的宏伟画卷中,留下属于湄公河畔的璀璨一笔,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