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夕之夜的昆明池畔,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在古城西安西南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上演——西汉的“水军训练基地”,如今已成为惠及200万市民的“城市生态客厅”。 一渠碧水连古今,千年遗址焕生机。站在北池隔坝极目远眺,昆明池水碧波荡漾,这片曾干涸的古湖床,正以新的姿态再度拥抱沣河,以“蓄、滞、补”的生态水循环链,续写“八水润西安”的当代篇章。 破壁攻坚:让千年古池“活”起来 当“全域治水、碧水兴城”的蓝图铺展,依托昆明池旧址修建的斗门水库,被赋予了集防洪、供水、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新使命。 当中国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进驻施工现场,面对的不仅是紧张的工期,亦是如何让千年古湖在现代水利标准下重获生机的时代命题。 工程2020年7月开工,2021年6月底需完成北池部分蓄水。其中,拦河闸枢纽施工是整个工程的难点与重点,直接关系到能否按时截流、顺利蓄水。 “科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者们坚信并践行的理念。面对拦河闸枢纽施工的“咽喉”难题,项目技术团队面对钢闸坝、液压坝、气盾坝三种坝型的选择难题。通过对工程实况进行分析及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防洪等级等影响因素,气盾坝由于技术先进、工程运行费用低,便于维修管理等优势“脱颖而出”,最终选择气盾坝作为背景工程拦河闸坝选型。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边施工边总结经验,在确保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成功研发并推广了多项新型工法及技术成果。”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为啃下硬骨头,施工团队聚焦气盾坝建造关键技术,让科技的力量在钢筋水泥间扎根结果,展现电建人技术攻坚的智慧。 团队总结关键施工参数,反复优化闸门单元与气囊结构,成功缩短河道内作业工期;为提高盾板提升过程中的整体平整度及协调性,将初设中拦河闸段由8个闸门单元优化为6个;在拦河坝及分洪闸底板基础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方式,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并节约了施工成本……最终凝结出4篇论文、2项实用新型专利、1部工法的“科技硕果”——这些在泥浆与钢筋间诞生的创新,成为可复制的“建造密码”。 项目部将技术管理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和QC小组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在大体积混凝土抗裂、缓凝控制技术以及温控等施工工艺与技术创新方面,亮点频现;库区护坡预制块连续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项目部深入分析、逐项问题破解,以“事前指导、过程控制、结果负责”的管理模式,将“千斤重担人人挑”的攻坚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推动项目履约取得显著成效。提前20天完成沣河截流、提前18天完成北池“6·30”节点任务目标,助力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圆满实现南池“9·30”蓄水目标,获业主及参建各方一致好评。 2021年,项目获评陕西省建筑优质结构工程;2023年,《水利工程气盾坝建造关键技术研究》斩获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技如同无形的脚手架,让这座即将惠及200余万人的工程按计划,从图纸变为现实。 2021年6月,北池提前具备蓄水条件;2024年10月,南池如期完成合围——科技的加持让“很困难”变成了提前完成的节点答卷。 生态共舞:让绿水青山“驻”下来 新时代的水利工程,不是与自然“较劲”,而是与生态“共生”。 清晨的薄雾中,一群水鸟掠过北池水面,翅膀划破的涟漪里,倒映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牌。从优雅的白鹭到远道而来的西伯利亚红嘴鸥,从成双的鸳鸯到成群的白骨顶鸡,它们成为了水库生态最好的“验收报告”。 今日的斗门水库,自然环境清新优美,景色秀丽迷人。北池水面水鸟翩飞、鱼翔浅底,往来游人络绎不绝,已然成为西咸新区旁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科技”的守护下,这片曾干涸的古湖,正重焕“水清、岸绿、鸟栖、鱼游”的生机。 施工期间的“生态密码”藏在细节里。 碧波之下,一套精密的“生态调节系统”悄然运转。建设者们始终秉持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理念,科学规划水库布局、优化施工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建设中,他们严格执行生态修复措施,系统复原库区及周边湿地的生态系统与植被群落,为野生动植物搭建安全的繁衍生息家园,最终在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平衡中,绘就人与自然深度和谐的共生图景。 “智慧工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施工过程“尽在掌握”。扬尘监测仪、太阳能高清摄像头、机械设备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让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同时对污染源实时监测、分析。这套“千里眼”系统不仅减少人力投入,更让绿色施工承诺成为现实。 施工期间的生态保护同样彰显科技智慧。项目部构建起全方位治污减霾体系,配备节能环保型设备,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设置洗车台,并对裸露土体全覆盖。采用“一机一炮”湿法作业模式,在施工期间给机械配备雾炮机,PM2.5浓度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降尘,真正实现“晴天不起尘,雨天不带泥”。 蓄水之后的生态修复工程更见匠心。根据水深梯度精准投放本土沉水植物,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共生系统。这种科学的水系连通方式,不仅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更让昔日荒地蜕变为水鸟乐园。如今,库区水质持续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已有20余种野生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西安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也在此设立观测点,记录着生态的变迁。 中国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以水为笔,以“电建蓝”为内核、“生态绿”为底色,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治理,在关中平原上精心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水脉延续:让民生温度“暖”起来 陕西斗门水库的水波里,不仅流淌着生活用水,更倒映着民生温情与千年文脉,讲述着从古老水利到现代生态文明的蜕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之源。“兴秦先兴水,兴水惠民生”,水的承载空间,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与人口聚集能力。 作为以调节引汉济渭向沣东、沣西新城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Ⅲ等中型平原水库,斗门水库是国家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更是西安人民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 承接沣河洪水和城市雨洪,又能有序补给下游生态用水,在防洪与生态间找到精准平衡。建成后,南池为城市供水水源,设计年平均向沣东、沣西新城供水8773万立方米;北池为生态水源地,向汉城湖等城市湖泊补给生态用水约1456万立方米,形成“蓄、滞、补”的生态水循环链,并将沣河防洪标准由100年提高到200年一遇。 从西汉时期的人工开凿到现代的科技赋能,昆明池的变迁见证了治水理念的升级,让水利工程成功转型为“生态调节器”。 昆明池渠首广场旁,拦洪闸的闸房巍然耸立,气盾坝上流水潺潺。一旁的渠首绿道,采用环保材料铺设的跑道上,市民健身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不远处的沣河水域上,水鸟翔集,锦鳞游泳,景象生机勃勃。 “打小在这长大,住了四十多年喽。”站在北池堤坝上,望着湖心岛纷飞的水鸟,家住斗门水库附近斗门街道的陈大爷感慨道,“过去啊,这一片荒得很,哪有现在这样的好风景。” 科技让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无人机掠过北池水面,监测数据实时传向智慧工地环境监测系统大屏;孩子们通过水下监测设备观察鱼虾游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悄然植入人心。 湖畔文化长廊、历史雕塑静静矗立,七夕公园的联谊活动见证无数爱情,让“后花园”成为幸福载体;与央视携手的七夕晚会、登陆新闻联播的新春嘉年华,展现了长安新韵;夜间,景观桥璀璨亮灯,串起“一桥一景”的诗意……从供水保障到文化传承,科技让这片古老水域既有“烟火气”,更有“历史味”。 今天的昆明池,在调蓄引汉济渭水量、蓄滞沣河洪水的同时,极大改善了西咸新区及整个西安的水生态环境,已成为西安显著的城市标志与朝气蓬勃的新名片。 碧波起处,绘就水润长安。斗门水库的蜕变,是五千余万立方米库容里承载的生态智慧,是多项专利技术中凝结的创新精神,更是两百余万市民笑容里洋溢的民生温度。 当千年古池重新流淌出活力,在关中平原上书写“水润民生、智绘生态”的新时代篇章,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竣工,更是科技赋能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传统与现代在关中大地上谱写出的和谐乐章。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