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一带一路故事】大漠中的“安全星”
——记蒙古国“北斗星”勋章获得者苏和巴图
来源:水电十局 作者:胡彬琦 时间:2025-09-10 字体:[ ] 分享:

外蒙古的戈壁荒原没有任何屏障,冬期凌冽寒风让敖包的夜冷到骨子里。

夜里,风一旦起来,就像鞭子抽在石头和敖包煤矿项目的自卸车上,发出嘶哑的叫声,叠加上矿车轰鸣和砂石被巨大的车轮碾压发出碎裂声,风吼车鸣、金铁相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戈壁夜晚特有的交响乐。

而敖包煤矿项目的蒙古籍安全主管苏和巴图,对这首交响乐再熟悉不过。他每晚都会准时穿梭在车来车往的开采场,为现场作业提供安全指引。只要看到和夜里晃动的手电光束逐渐靠近,工友们就知道是“安全星”来保驾护航了,心中对于明天出车作业已凭添了几分底气。

苏和巴图的工作不仅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也收获了蒙古国官方的认可,被蒙古国总统亲自授予国家“北斗星”勋章。

消防到矿山的成功跨界

苏和巴图的守护之路,始于火焰。

作为蒙古国消防局民族救援部的一员,他在充斥着火光与警报的3年服役期内,无数次冲进火海与险境拯救群众生命,被蒙古国政府认定为首批“全能救生员”,年级轻轻便被授予“突出贡献奖”。

2014年,他转到矿山工作。虽然是跨界,但是得益于在消防工作中养成的安全理念和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转型迅速且成功,甚至找到了更大的舞台。

不同于火场的危险张牙舞爪,而矿山的危险更加隐秘——一颗螺丝的松动、一根电缆的磨损足以酿成大祸。他脱下消防服,换上厚重工装,在风沙中钻进巨大的矿卡底部,倾听发动机的温度曲线与制动器的呼吸,就像医生用听诊器捕捉病人的心跳。

别人觉得检查表单枯燥,苏和巴图却当是诊断生命的脉搏。他常说:“安全不是口号,是藏在最细微处的真相。”凭着这种执着,他很快赢得“特等运输员奖”和“首席矿工奖”。可对他而言,这些奖只是提醒自己“路途尚远,且行且至”。

比起荣誉,他更在意传承,把厚厚的规章化为几句最简单的蒙语口诀——“降档、点刹、靠右、别慌”,用黑板和矿车模型反复演示,教会年轻矿工。有人笑说这哪是口诀,分明是念儿歌,可真遇到下坡惊险时,正是这几句“幼稚”的口诀救了命。

10年来,培训了上千人,他对记者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勋章。而是学员几年后回头对我说:‘师傅,你教我的那些,真的帮我避免了事故。’感觉很值得。”

2024年初,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苏和巴图来到了敖包特陶勒盖煤矿工作,一身本事的他像鱼儿终于游进了大海。

第一次来到如此广阔而环境又如此荒凉的矿山项目工作,他抬头望着成排的矿车,仿佛看见一群沉默的钢铁巨兽。引擎轰鸣、风沙扑面、尘土夹杂着柴油味,这里的一切都比他想象中更加粗粝。可他的眼睛依旧像鹰一样锐利。

在第一次巡查中,他就迅速捕捉到几个关乎安全生产全局的漏洞。有操作员的资质早已过期,却仍在上岗;有流程执行时因习惯性偷懒而未完全规范;在特种作业的灰色地带,更是留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但他没有选择直接下达处罚。

处罚容易,却解决不了根子上的问题。苏和巴图明白,要真正改变一片矿区的安全氛围,需要的是系统和文化,而不仅是惩戒。

于是,他决定组建一支中蒙联合的安全攻坚队。队伍不大,却汇聚了中方的管理经验和蒙方的现场智慧。他带着队员们,把发现的问题逐条列出,整理成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不放过一颗螺丝、一份证件的过期时间。

制度,一点点补充完善;责任,层层分解、细化到岗、明确到人;培训,他更是亲自盯着实施。每一次培训,一遍遍强调安全,剖析规章。知识、案例经过春风化雨般的沁润启发了无数人的安全意识。他常说:“安全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这句话,后来被员工抄在笔记本上,也被矿工们写在小白板上。

他也从不只停留在制度层面,而是深入现场。一次,他在巡查时,发现一名年轻工人正准备操作设备,却没有佩戴齐全的防护用具。按规定,他完全可以当场批评甚至处罚,但他没有。他走过去,停在年轻人身边,把自己的安全帽脱下来,递到对方面前,关切地说:“你戴上它,再去干活吧。”

那一刻,风很大,年轻人愣了几秒,耳朵涨得通红,局促不安地接过安全帽,低声说了一句“谢谢”。在场的同事们都看见了,却没人再笑。那一刻,苏和巴图更像是一位父亲,而不是冷冰冰的主管。

渐渐地,这种方式起了作用。矿工们开始习惯在上岗前互相提醒:“护目镜戴了吗?安全帽扣好了吗?”是苏和巴图的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一点点“感染”到了每个人。

久而久之,矿区里流传起一句话:“有苏和在,大家就更放心一些。”工友们知道,他的眼睛能看见隐患,他的声音能叫停危险,他的肩膀能扛住责任。

被动到主动的安全创新

腊月的戈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空气被冻得发脆,呼出的白气刚吐出来就凝成雾。苏和巴图和团队早已出发巡查。

风裹着砂砾打在脸上,像针尖一样刺痛,呼啸声掩盖了脚步,但他依旧走得坚定。那天,他发现一台运输设备的刹车系统在操作中反应迟滞。

他立刻挥手示意停机,弯下腰,蹲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举着手电一点点检查。金属外壳已经结上了一层薄霜,冰冷的铁器让他的手指僵硬发紫,指尖仿佛被冻住一般,连关节都在隐隐作痛。

可他只是沉默着,反复确认每一个部件的松紧与磨损,直到彻底放心,才直起身子。寒风扑面,他只说了一句:“天气越冷,越要盯紧,危险不会因为冬天而沉睡。”声音被风吹散,却落进了每个队员的心里。

风声占据整个戈壁。苏和巴图走出门,抬头望向星空。远方的北斗高悬,他心里明白:正如那颗星永不坠落,他也必须继续站在风口,守着这片矿山。因为这不仅是职责,更是他能给予家人和所有工友最踏实的“温暖”。

荣誉与掌声没有让他驻足。对苏和巴图来说,每一枚勋章都只是路上的里程碑,而不是终点。他常说:“安全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这句话,他不止一次在会议上、在培训中、在巡查后的总结里重复过。

有人觉得是口号,但认识苏和巴图的人都明白——那是他日复一日从事安全工作的真实体会。他曾背出被烟呛晕的老人,拽住洪水中即将倾覆的木船,也曾用肩膀顶起塌方的钢梁。经历过的一幕幕生死离别让他有了一个关于安全的全新计划。

在他的计划里,未来的矿山安全不该只依赖人工的眼睛和经验,而要走向更加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

设想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在每一台矿卡和每一条输送带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刹车温度、油压波动、螺丝松动的幅度;在井口和管线接口布设监控与探测设备,把潜藏的风险在最初的苗头就捕捉出来。所有的数据汇聚到一个中控平台上,像银河一样闪烁成一张巨大的图谱,任何异常都会被系统放大、提醒、预警。

他常用一个比喻:“传统的巡查靠人,就像牧羊人一只一只数羊;而未来的巡查,要像星辰一样的网络,把整个矿区织在一起。”在他的构想里,矿山不再是一个仅依靠经验和直觉守护的地方,而是一座被智慧系统层层守护的堡垒。

有一次和队员闲聊时,苏和巴图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不用再整夜巡查,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因为系统比我更强大。”

在别人眼中,他是戈壁里不知疲倦的守夜人;可在他心里,他更希望有一天,自己守护的这片矿区能真正实现“自我守护”。到那时,星辰会继续照耀,而他也终于可以把心安稳地交给未来。

夜再次笼罩戈壁,风依旧呼啸,带着冰冷的沙粒,像无数细小的刀锋刮过大地。探照灯下,苏和巴图的身影在风沙中坚定前行。风吹得工装猎猎作响,他却始终没有停下。

他的背影并不高大,却像一块在风雪中永远不倒的石碑。此刻,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矿区最让人安心的“灯”。苏和巴图的脚步踏出的每一条巡查路线,最终都连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守护图,把整个矿区笼罩其中。

他照亮的,不只是现场作业时的安全之路,更是工友们心里的一条回家之路。无论身处多么陌生的环境,只要看到他就知道,安全的“北斗星”就在他们身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