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云端的“天路”——加西公路JX-1标段穿山越壑建设实录
来源:水电四局 作者:刘有梦 时间:2025-10-01 字体:[ ] 分享:

9月30日,水电四局牵头建设的青海加西公路JX-1标正式通车运营,其建设不仅是跨越天险的地理通道,更是一场生态保护、工程智慧与永续发展的卓越实践。从破解生态困局的深谋远虑,到特大桥与深水基础的智慧较量,再到特长隧道穿越复杂地质的科技攻坚,直至服务区引领绿色的未来标杆,加西公路JX-1标以其全方位的创新,树立了高原基础设施建设的崭新典范。

破困局 · 生态敏感区的绿色实践

项目启航之初,便面临着远超常规工程的严峻挑战。其线路穿行于生态高度敏感的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地,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匮乏的基建条件,更使项目建设面临着严格的“生态红线”与现实的“资源瓶颈”。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严禁设置任何临时用地,这使得项目建设所必需的预制梁场、拌合站、钢筋加工厂等大型临建设施无处安身,传统施工组织模式在此完全失效。初设阶段为克服巨大高差而采用的“隧道群加桥群”螺旋展线方案,虽解决了技术难题,却因大规模占用天然林地、损毁大量原生植被,将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项目地处深山峡谷,周边无任何可供接入的施工电源,若全线架设临时线路,成本高昂且仍无法满足需求。同时,区域内砂石骨料资源匮乏,外购不仅成本剧增,长途运输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二次冲击。在如此敏感的生态区域内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环保、林地、用地手续的审批环节多、要求高、周期长,极大地压缩了有效的施工时间。

面对困局,项目建设团队充分发挥其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的先天优势,以“源头优化、永临结合、智慧统筹”为核心原则,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

项目公司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对初设线路进行了深化研究与重新勘测。经过反复比选方案,最终提出了技术上完全满足规范且能大幅绕避生态敏感区的新线路方案,从根本上扭转了初步设计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建设团队创造性提出了将临时设施与永久设施一体规划、同步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全线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永久占地的精心布局与空间优化,成功将大型临建设施(预制梁场、拌合站和钢筋加工场)全部“嵌入”到项目红线范围内,完美解决了临时用地审批困难的问题。在施工用电方案上,展现了非凡的战略远见。

项目果断决策,放弃传统的、高成本的临时用电接入模式,转而先行投资建设项目的永久性电力干线工程。这条提前贯通的“能源大动脉”,在建设期承担起为全线各个工作面供电的重任。在设计过程中,全面引入BIM技术,对所有设计图纸进行三维碰撞检查和设计缺陷核对,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大量潜在问题。同时,对复杂的施工工艺进行动画演示和现场模拟,使设计方案更加直观、可靠,从源头上减少了施工阶段的变更与返工。

一系列高瞻远瞩的举措,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优化的新线路方案,大幅缩减了林地占用范围,最大限度地守护了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原真性。

——“永临结合”的用地模式显著节约了临时占地,节省了可观的用地与复垦费用。先行架设永久电力线路的方案,有效解决了临时施工用电和永久电力设施的重复投资。

——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设计质量大幅提升,技术交底直观高效,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该项目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中所展现出的环保责任与创新智慧,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生动诠释了AG真人平台官方“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的企业使命与责任担当。

显匠心 · 特大桥梁的智慧管理

跨青岗峡水电站库区的大通河2号特大桥是本项目关键工程之一。其雄伟的变截面连续箱梁如长虹卧波,然而,宏伟桥身之下,位于库区深水区的主墩基础施工,却面临着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环保要求高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项目团队以一份科学严谨、创新务实的专项施工方案为蓝图,展现了现代工程管理的卓越智慧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面对深水基础施工,围堰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与安全。项目团队对多种主流围堰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经济比选。在综合考量结构安全性、施工便捷性、工期可控性及成本效益后,锁扣钢管桩围堰以其结构稳定、加工快捷、适应性强、材料回收率高的显著综合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征服大通河深水基础的最优选择。

方案设计体现了极高的系统性和预见性。设计采用了多道内支撑的坚强支护体系,确保围堰在每一个施工阶段都保持稳定。方案详细规划了从围堰搭建、逐层支撑、抽水开挖,到承台浇筑、结构换撑、围堰拆除的完整施工流程。每一种工况都明确了技术要点和安全控制标准,形成了环环相扣、动态平衡的施工闭环,为深水作业构建了坚实可靠的安全壁垒。

将蓝图转化为现实,依靠的是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高超的工艺水准。在宽阔的库区水面上,通过高精度测量技术严格控制每一根钢管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采用先进的打设工艺和合理的施工顺序,实现了围堰的精准合龙,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床下伏的坚硬地层是施工的主要障碍。项目创新性地采用高效成孔工艺进行引孔,成功在复杂地质中开辟通道,既保证了桩体的顺利就位,又有效增强了围堰的整体密封性。围堰的防渗漏是成败关键。施工中构筑多道防线:在锁口处采用特制材料进行润滑与密封;抽水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的渗漏,备有从快速吸附到主动封堵的一系列成熟应对措施,确保了围堰内部干爽的作业环境。施工期间,构建了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测网络,对围堰结构变形、支撑受力状态、内外水位差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实时反馈以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将风险管控从事后补救前置为事前预警和过程控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大通河2号特大桥主墩深水基础施工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整个深水围堰施工过程中,成功克服了极高安全风险,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围堰的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规范要求,为后续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创造了完美条件。科学的组织与精准的工序衔接,确保了工程按关键节点顺利推进,为特大桥整体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此次锁扣钢管桩围堰在复杂环境下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可靠的工法和项目管理经验,为类似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大通河2号特大桥的巍然屹立,始于水下基础的固若金汤。这座特大桥的施工管理,是加西公路建设者将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与风险预控完美融合的生动体现,是智慧与匠心在加西公路建设历程中铸就的又一典范之作。

铸脊梁 · 北山特长隧道的攻坚之路

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全长11.15公里,最大埋深769米,是青海省公路建设中公认的“极限挑战”。它集“超长、高寒、高海拔、大埋深、地质复杂”于一身,穿越七条断层破碎带,施工中面临高地应力、涌水、软岩大变形等世界级难题。面对这场与自然的严峻对话,项目团队交出了一份以智慧与勇气写就的答卷。

项目伊始,便确立了打造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示范工程的目标。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化施工管理系统成了项目的“数字中枢”,它将进度、质量、安全、技术等各条业务线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字平台,实现了从“人管”到“智管”的飞跃。在进度管理上,系统自动汇总数据、生成报告,并能智能预警工期风险,让管理决策“尽在掌握”。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移动端即可实现问题的精准推送、闭环处理与全程留痕,确保了管理流程的实时、透明与可追溯。在安全管理方面,系统集成各类监测数据,对安全步距、围岩变形等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自动预警,构筑了一道前置化的主动安全防线。

在“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隧道施工的“感知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施工过程中构建了“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法”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如同为隧道装上了“CT扫描仪”和“透视眼”,实现了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精准预判。基于实时数据,团队动态修正围岩等级,及时调整支护方案,让隧道每一次掘进都“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在隧道内,一套基于固态激光雷达的坍塌监测预警系统,独立构建了全天候的“神经感知网络”。该系统能精准捕捉围岩毫米级的变形,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人员手机APP上动态呈现隧道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即刻自动预警,实现了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的目标

面对复杂的地下空间,基础BIM技术的“导坑挑顶法+新奥法”的创新工法,确保了施工安全与效率。与此同时,数控湿喷机械手、自行式液压栈桥等全流程机械化设备的投入,形成了隧道掘进的“钢铁洪流”,不仅极大提升了工效,更将工人从高风险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本质安全。

工程建设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项目建立了洞渣资源化利用体系,将可利用的开挖洞渣转化为路基填料和建筑材料,不仅节省巨额成本,更守护了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绿水青山,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立标杆 · 高原服务的融合典范

如果说隧道是穿越艰险的壮举,那么巴扎服务区则是面向未来的远见。它超越了传统服务区的功能,成为我国高寒地区“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典范之作。

服务区充分利用高原丰富的太阳辐射资源,通过在周边路基边坡和服务区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配建大规模储能设施作为“绿色充电宝”,服务区构建了一套高效、稳定的清洁能源微网系统,成功实现了服务区能源的100%清洁化与智能化调度。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微网平台,服务区像一个精明的“能源管家”,实时调度着太阳能、储能和采暖系统的运行,实现最大化能源效率。集成太阳能集热与空气源热泵的低碳采暖系统,彻底告别了对传统燃煤的依赖。

巴扎服务区“交能融合”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高原落地生根。它生动诠释了,即便在生态极其敏感的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也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与绿色能源的贡献者。

面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特长隧道、深水桥梁”等世界级工程难题,加西公路JX-1标段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围绕“地质精准认知、数字赋能建设、结构安全控制、生态有效保护、工程提质增效”五大维度,系统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项目累计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省部级工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实现了从理论方法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创新。成功支撑了互助北山特长隧道与大通河特大桥等关键工程的顺利实施,填补了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与桥梁建造的多项技术空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施工建设经验,为我国高海拔地区交通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技术体系和行业解决方案”。

加西公路的建成,是一部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壮丽诗篇。它向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证明:天堑可以跨越,天险能够征服,发展与保护更能共赢。这条矗立在高原上的天路,不仅重塑了青海东北部的交通格局,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以其在生态保护、工程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现了现代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加西公路航拍

互助北山特长隧道

甘禅口互通立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