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沙漠里的蓝色“海洋”
——江西水电巴彦淖尔防沙治沙44万千瓦光伏项目履约剪影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叶联华 摄影:魏伯万 时间:2025-07-04 字体:[ ] 分享:

2025年6月下旬,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作业人员正在分组协作,将一块块深蓝色光伏板嵌入支架……已安装完成的411700余块光伏板宛如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与沙海形成壮观的生态画卷。

江西水电在乌拉特后旗以“光伏+治沙”建设模式,构建“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立体生态体系,发电场区设置草方格沙障,铺设植生块和种绳等生态产品,既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又达到治理和修复沙漠生态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战高寒斗风沙 追光逐绿不打烊

2024年12月1日,项目部首批人员进场进行场区围栏、道路施工。因项目地处阴山风口与沙漠边缘的特殊区位,进入冬季以后,所有作业人员将面临高寒、低温、大风、大雪的考验,无一人退缩,战高寒斗风沙,追光逐绿不打烊,朝着工程既定目标推进工程进度。

“年关将至天气又恶劣,导致现场作业人员严重不足,项目部面对极端气候与工期压力的双重考验,采取“双班双线”轮班作战模式,不到一个半月,完成围栏23.571千米、场区道路16.429千米、管桩施工6300余根的施工任务……”项目经理告诉笔者,2025年元月,当地平均气温已降至零下5至12摄氏度,极端低温到零下17摄氏度。项目针对极寒施工特性,构建“三位一体”“四小时轮岗制”等保障体系,顺利推进项目建设。

2025年2月15日春节后复工,为满足工期进度,项目部增加5个打桩班组进场,23台桩机同步作业,通过“五班三倒”轮班作业,25天内完成57,328根管桩施工,创下日均2,293根的沙漠施工纪录。

工程所在地,每年3月至5月处于大风及沙尘暴季期,平均风力达到3至7级,极端风力达到10级。针对沙尘频发特性,项目部创新构建“三级预警机制”“15分钟应急响应圈”“三防工作法”,设置专责预报员,提前预警并做好各种预防措施,战高寒,有序推进光伏支架、组件、电气设备安装及生态治理等作业任务。

“光伏+生态” 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远远望去,项目现场作业人员正手持铁锹、麦草,熟练地在沙地上编织出细密的草方格“铠甲”,能固定流沙,还能截留雨水,构筑起阻挡风沙的绿色防线。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无数个麦草方格就像一张金色巨网,牢牢地锁住了“黄龙”。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二标段项目装机容量22.88万千瓦,总防沙治沙面积2.76万亩,其中板下治理0.6万亩,主要通过组件板减少蒸发、组件基础固沙、板下生态种植、作物围沙固沙等立体布局,起到生态治沙作业……”

项目总工介绍,项目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理+清洁能源”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光伏板间及板下种植四翅滨藜、铺设植生块和种绳等生态产品,达到绿化固沙效果。同时以光伏组件为植物遮阴,减少水分蒸发量,以植物生长抑制扬沙。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

为确保5月四翅滨藜等苗木种植黄金期不受影响,春节复工后,项目部分批次投入近1200人、60台机械,加快光伏支架、组件安装等作业进度,并提前安排电气人员进场,按区域提前完成接地及地埋电缆敷设。既避免施工过程对生态治理成果的破坏,又能充分利用光伏组件为植物遮阴的作用,提高植被成活率。

工程通过“光伏+生态”的模式,真正实现“板上发电、板间固沙”的立体生态治理,让这片不毛之地蜕变为集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为能源转型树起新标杆。站在即将改变面貌的沙漠边缘,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集绿色能源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典范区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样板工艺引路 兵团作战解难题

项目现场从极寒封冻到沙暴肆虐,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项目团队以智慧破局、用坚守作答,样板引路,优化施工方案、工艺,兵团作战,统筹项目建设和防沙治沙一体化推进,确保项目朝着里程碑目标推进。这段建设历程不仅书写了沙漠新能源工程施工的壮丽诗篇,更为类似极端环境下的大规模光伏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工期紧,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要完成管桩63648根、光伏支架15912组、组件413712块、52阵列电气设备、9回47.932千米集电线路等工程施工,任务十分艰巨……”项目工程部主任告诉笔者,面临着工期紧迫、场地条件复杂及庞大的施工面积等多重考验,对管桩、光伏支架等作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项目部推出工程样板引路措施,带动现场所有施工班组学习工序样板,确保工程质量。优化施工工艺,利用装载机改装叉车进行管桩、支架及组件材料转运,避免沙地陷车危险;运用北斗定位系统,实现毫米级桩位控制;引进沙漠专用打桩引孔器,解决流沙层塌孔难题工效得到大幅度提升;光伏支架安装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推进,工效显著提高。

4月初,项目进入光伏支架、组件安装及箱逆变基础施工等多工序作业高峰期,现场共有30多个工作面,机械120余台(套)、作业人员超900人,施工管理难度非常大。项目部每天一大早召集各班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开早班会,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并建立分班组包保制度,按班组分配包保人员,负责各自班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有力确保工程施工进度。

“绿色风光”  生态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整个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59万吨、二氧化硫70.09吨……”项目现场负责人告诉笔者,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8.5亿千瓦时,能有效改善当地能源结构和生态环境质量。

工程建设不仅带来稳定的电力收益,项目部还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工程建设期间,大量工程机械和200余村民参与其中,带动当地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投产后,光伏电站的运营维护需要,能为当地提供不少就业岗位。

据了解,项目实施中的苗木种植养护、工程固沙等工作全部雇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0元,提高生活水平。此外,通过板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模式,将为当地居民开辟更多新的增收渠道。

工程完成后,这片土地将崛起一道固若金汤的生态长城,以科技之力筑牢防沙治沙的钢铁防线,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当阳光化作电能,当沙丘变为沃土,这个集生态修复、能源革命、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在广袤荒漠中绽放出璀璨的“绿色风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