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无人机“飞”越陡坡,山地光伏施工提速
来源:水电八局 作者:王雅樊 刘颖 摄影:曾立军 时间:2025-08-18 字体:[ ] 分享:

清晨的云贵高原,雾气尚未散去,陡峭的山脊上,荆棘丛生,碎石嶙峋。若在以往,这样的地形意味着工人必须背负沉重的光伏板攀爬而上,而今天,这片险峻的山地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空中搬运工”——吊挂着光伏板的无人机如鹰隼般掠过山地陡坡,在晨曦中划出一道道银色的轨迹,将一块块光伏板精准投放到陡坡上的安装点,等候多时的地面人员迅速上前,解钩、对位、固定,动作一气呵成。

这是赤鹫光伏电站项目的日常施工场景,也是项目团队以科技之力,在自然险境中开辟建设通途的练兵场。在这片平均坡度超40度、海拔2600多米的险峻山地,他们以无人机吊装技术,书写了山地光伏施工的崭新篇章。

赤鹫项目所在的云贵高原,山势如刀削斧劈,荆棘与碎石遍布。若按传统方式施工,在生态方面,需砍伐植被、开辟运输通道,会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在安全方面,人工背运光伏材料的作业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成本方面,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材料运输损耗率攀升,共同推高了项目的整体成本;而最紧迫的挑战在于工期压力——2024年8月13日才完成施工用地移交,而项目必须抢在9月30日前并网发电以锁定上网电价,考虑到光伏板安装完成后,还需展开直流电缆敷设、交流电缆连接及电气设备调试等后续工作,团队必须在短短30天内与时间赛跑,完成近10万块光伏组件的安装任务。

生态保护、安全风险、施工成本和工期压力如同四座大山,压在团队肩上。

“三道关”并肩精进破险局

怀揣着攻克山地施工难题的决心,项目团队在云贵高原的复杂山岭间,开启了一场务实的技术攻关。

面对吊装难题,团队展现了精细的设计能力。他们仔细研究光伏板边框上的安装孔洞尺寸,专门设计了一种与之匹配的双重吊运挂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为挂钩加装了防止意外脱落的保险绳,形成了多重安全保障机制。

复杂地形的航线规划是另一大挑战。团队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扫描设备,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形数据采集。这些数据输入奥维互动地图系统后,自动生成了带有精确标记的三维数字地图。基于这份高精度的地图,团队成功规划出能够适应崎岖山地环境的最优无人机运输航线。

精准投放和安装是成功的关键。在实际吊装作业中,团队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无人机运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借助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定位引导,确保其能够准确地降落在预定安装点。降落之后,地面安装人员随即与无人机操作手紧密配合,高效完成光伏板的对位和固定安装工作。

测试成功的那一天,当无人机稳稳吊载着光伏组件飞越陡峭的山崖,当首批安装完成的光伏板在高原阳光下反射出蓝色光泽,这不仅标志着技术的突破,更是主创团队无数个日夜钻研、反复调试、克服重重困难的成果凝结。每一个顺利安装的组件背后,都记录着他们迎难而上、智慧攻关的足迹。  

“三本账”亮出创效硬实力

如今,该项无人机吊装技术已在赤鹫、文山、三家寨等光伏项目实现推广,在文山州基地项目,甚至衍生出了无人机播种覆绿的新应用。生态账上,不开梯、不伐木,通过无人机精准作业最大限度避免了对山地原生态的破坏,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经济账上,通过优化施工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计可节约成本187万元,展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安全账上,在高海拔复杂地形条件下实现了“零坠落、零事故”的施工纪录,为行业树立了全新的安全标杆。

站在赤鹫光伏电站的山巅,蔚蓝的光伏矩阵随山势起伏,与云海相映生辉,一架又一架无人机划破长空的嗡鸣,正奏响一曲属于新能源建设者的技术壮歌。项目团队攻坚克难、连续奋战,让山地陡坡光伏项目施工实现了从“人追着山跑”到“技术带着人飞”的转变。

驭风者,征服险峰;追光者,照亮未来。接下来,团队将持续深耕山地陡坡光伏施工新范式,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进工程建设,用创新与坚守在云贵高原上续写八局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建设征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