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安徽宁国青龙山脉的峻岭之间,一座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的巨型“绿色充电宝”正在崛起。 作为国家一等大(1)型工程,国网新源安徽宁国抽水蓄能电站肩负着华东电网调峰、储能、应急备用的战略使命。而支撑其核心工程——93.4米高的上水库面板堆石坝与80.2米高的下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的,正是一套深度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智能建造体系,当‘宁心蓄力’红色引擎与智能建造浪潮融合,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场数字化蝶变。 虚实联动的数字中枢——7x24小时建设脉搏守护者 在明亮简洁的“守正馆”中央,一座融合山川脉络、坝体导流洞、上下库连接公路的动态沙盘正流淌着科技之光,诠释着工程全貌。 参观者手持平板轻点屏幕,沙盘瞬间“苏醒”,库区水流沿输水管道奔涌而下,地下厂房机组飞速旋转,LED光带实时模拟着电能输送轨迹—一整套抽水蓄能原理通过动态光影直观呈现,成为了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协同决策的“数字作战室”。在光影流转间,传统水电工程的“经验驱动”正被“数字驱动”重塑。 在宁国抽水蓄能电站营地总控中心,70英寸巨屏上跳动着65个监控球机光点织就的一幅动态工程图谱——这是项目“进度鹰眼”系统。 贯通工地全域的千兆骨干网络,支撑起“现场-营地-云端”三级数据中枢。在这片数据的蓝色海洋中,一支由党员先锋队轮值守护的数字哨岗正全天候护航:白班小组紧盯下库全断面填筑进程,深夜值守组指尖轻点便调出凌晨2点的运输车辆轨迹。这座永不停歇的“数字哨塔”,正以分秒为刻度,为万吨混凝土与钢筋的每一次生长校准方向,通过手机端让千里之外的守望者也能听见大坝强劲的建设心跳。 党护安全的智慧哨兵——运输测速与车辆管控系统 针对库区陡坡与连续急弯的复杂路况,宁国抽蓄电站部署全域运输测速网络,为百万方填筑料系上“智慧安全带”。在上下库主干道及洞室进出口关键节点,毫米波雷达与高清抓拍摄像机构成全天候监控网格,实时捕捉车辆速度、车型及车牌信息。投运以来,施工区域超速率与设备油耗明显下降,陡坡路段事故归零。 在宁国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咽喉要道,三座智能道闸构筑起施工安全的核心防线。实现“人车绑定、授权通行”精准管控,中心存储全景图片及车牌图片90天,前端照片保存30 天以上。当未报备车辆路过闸口时,道闸自动落锁。项目党支部将道闸纳入“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先锋岗轮值核查进出记录,累计更新合规车辆293条,以“智能认证+熔断拦截+党员兜底”三重保障,为项目建设筑牢安全屏障,让“宁心蓄力”党建品牌在每一道闸机的精准起落间绽放光芒。 建设攻坚的质量革命——大坝智能碾压 面对传统施工中漏碾、超速等质量顽疾,安徽宁国抽蓄电站创新引入智能碾压系统,为4台碾压机械植入“智慧神经”,通过实时监控碾压机械的碾压轨迹、碾压遍数、碾压速度、振动状态等控制指标,建立质量动态实时控制及预警机制,使大坝填筑施工过程始终处于系统的监控状态,实现施工在线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保证大坝填筑的施工质量。对碾压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为水电站施工、运行与工程建设管理等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电站大坝碾压智能监控通过对上水库、下水库大坝堆石区、过渡料区、垫层料区等施工单元的碾压施工进行实时监控,项目管理人员及碾压车的驾驶员能主动发现漏碾、超速、激振力不足等问题,能对碾压设备的运行轨迹、速度、遍数、动碾/静碾状态等关键指标进行智能判断和预警,在施工过程和监督过程中彻底解决漏碾、超速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自动生成单元成果分析报告,为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提供依据。 这一质量革命不仅解决了漏碾、超速等顽疾,还实现了大坝填筑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屏蔽了人为因素干扰,为水电站施工、运行与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穿透地心的生命守护者——应急通讯神经网 在宁国抽水蓄能电站中,一套深度融合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急通讯系统,正以“秒级响应、全域覆盖”的标准构筑生命防线。 该系统以军工级IP网络对讲终端为核心节点,串联起输水隧洞、施工支洞、大坝填筑等关键区域的音频网络。每个终端配备103dB防水号角扬声器,即便在重型机械轰鸣的施工环境中仍能保证语音清晰度达90%以上。 在近期开展的防汛综合演练中,该系统仅用15分钟即完成上下库多个作业面、200余名施工人员的联动撤离指挥,较传统人工通知效率提升300%。 这条深入岩层肌理的数字化生命线,让每一声警报都化为穿透黑暗的安全曙光,真正实现“险情在哪里,声音就覆盖到哪里;人员在哪里,指引就精准到哪里”的智能安防新范式。 “宁”心聚力,以数为脉。在青龙山麓的机械轰鸣与数据流光中,国网新源安徽宁国抽水蓄能电站用数字匠心浇筑的不仅是一座物理大坝,更是一座跨越传统的时代丰碑。 24小时视频监控平台 大坝智能碾压系统 数字沙盘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