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点光成炬 照亮边陲:一座“”悬崖光伏“”电站的诞生记
来源:水电十局 作者:董书贤 陈瑾 时间:2025-09-08 字体:[ ] 分享:

彩云织就的滇南边陲,普洱江城龙马村,曾草木葱茏、陡峭难行的广袤山地,现已悄然改写容颜。在各方祝贺声中,大唐江城海明牧场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起伏的山坡上,连绵的光伏矩阵如同披上了“甲胄”,将那些曾在枝叶间流淌、石缝中跳跃的充沛阳光,转化为清洁的电能,沿着蜿蜒的架空线路,汇入电网,流向寻常百姓家。

然而,这座“悬崖上的光伏”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电建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追赶每一个黎明与黄昏,才最终铸就了这一山地光伏精品工程。

彩云之南行路难

“这个路,运输车咋上得去哦!”初次勘测进场路线,项目经理望着仅3米宽的盘山道路直咋舌,一时间想不出要怎么把80吨重的主变压器,这个单体重量最大、安装最为复杂的核心设备给安全带上山。

海明光伏选址远在深山,既有道路没考虑过走大型车辆,十分狭窄崎岖,部分路段仅容一辆小汽车勉强通行。而且60余公里的运输道路上,分布着近20处急弯,最陡坡度达70度。试验运输时,司机从后视镜看到碎石不断滚落山崖,冷汗湿透衣衫。

项目总工也发现了另一个棘手难题。24个光伏方阵像散落在高差大、地势陡、距离远的各处山崖,铁塔及送出线路沿着绵延山脉架设,所经之处也尽是树木茂密、道路难寻的山林,车不能至。方阵和铁塔所需材料设备怎么克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保证大件(主变压器等)和小件(光伏组件材料)准时就位。”集中研讨会上,大家明确共识,开始集思广益,开启头脑风暴。于是,一项科技与传统并用的方案形成了。“人+无人机+骡马”的名场面诞生了。

加大人力投入,修整加固拓宽关键进场道路和场内主干道。升压站负责人带队实地勘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大件运输的安全隐患,深思熟虑运输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运输方案改了一版又一版,模拟推演也做了一次又一次。”项目总工打开电脑,方案文件排列得整整齐齐,只是文件名后的尾巴从1一直改到了8。

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指挥多支队伍顶着烈日,在各自负责的责任区挥汗如雨,拓宽弯道、平整路面、降低坡度、铺设碎石加固路面,多工点同时作业,道路面貌最终焕然一新,安全性大大提升,司机终于可以安心驾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主变压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安全抵达施工现场,实现了“完美落地”。

启用无人机群,吊运光伏组件材料则完美解决了车辆开不进作业面的问题。光伏区内,20台无人机群同时作业,在材料临时堆场与作业平台间来回穿梭,熟练地吊起光伏组件,在GPS技术精准定位下平稳投放,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建设团队甚至直接用无人机进行运输路径的测绘与监控,实时传回路况精确数据,辅助大件运输。

轮到骡马队上场了。骡马队驮着捆扎地整齐严实的电缆和支架,沿着湿滑的山路前行。请来的当地老把式半开玩笑地说:“莫说我,这路连骡马走着都打趔趄,你们这钱还真不好挣啊。”建设团队调动了上百匹骡马,组成3个运输队,每天在山林间往返3趟,将架空路线所需的各种材料送到各个山头的作业点。

这种“人+无人机+骡马”看似怪诞的组合,在崎岖山地间织就了一张物资运输网,让“分段转运、拆解重组、空地结合、新旧搭配”的运输方案效果立竿见影,让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建设任务稳步推进,为顺利并网定下基调。

石头缝里种光伏

海明牧场光伏项目总用地面积1090.9亩,规划60兆瓦装机容量,24个光伏方阵呈“星罗棋布”式分布于4个独立地块,地块间最远距离逾3公里,单地块最大高差达120米,形成极具挑战性的“分散式高落差山地作业”格局。

“65度的坡,站着都打晃,钻孔机械也打滑,怎么打桩?”基础施工阶段,技术团队看着陡坡犯愁。平均坡度35度以上、局部达到65度,以及上覆强风化砂岩夹层、下伏喀斯特溶洞群的复杂地质条件,首批试桩时塌孔率达40%。

技术团队不信有“攻不下的山头”。他们把工作室搬上山,驻场研究此前同类项目的建设经验,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现场研讨,很快就找到了突破传统施工工艺桎梏的办法。

首创“三维地质建模+分块动态设计”技术,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1:500高精度地形模型,实现单桩基础定位精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同时,定制轻量化履带式潜孔钻装备,解决了传统轮式机械在坡度25以上区域无法作业的难题,并配合“套管护壁+气压反循环”成孔工艺,将塌孔率从40%降低至8%以内。

该施工体系实现了“复杂地形高效转化、不良地质精准处理”的技术突破,相比同类陡峭山地光伏项目,基础施工效率提升35%、材料损耗降低22%,成为复杂地貌新能源工程建设的示范样本。

当地有句俗语说得好:“天无三日晴”。如果说解决技术问题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么克服天气难题则是“不堪回首且行且珍惜”。

4月下旬,雨季便提前到来,暴雨一场接着一场。道路上人走一步退两步,车辆更是打滑陷泥,施工现场成了黄泥汤,浇筑作业难以进行。此时,距离预计的“5·31”并网目标仅有一个月时间,需户外作业的组件安装、土方施工等进度刚过半,架空路线施工更是刚刚开始。

时间紧迫,刻不容缓,项目团队立下“军令状”,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岗位。依据晴雨状况灵活安排施工任务。调整施工计划,协调各类机械设备进场,增加作业面,同时采用“5+2”“白加黑”24小时倒班作业模式,充分利用雨停的短暂间隙,争分夺秒地推进工程建设。

项目架空线路的工期被压缩到极致。建设团队组织多支专业队伍分段同步开展基础、组塔、防线施工,投入8个班组、100匹骡马、4套张力放线设备,并抢抓一切可利用窗口期,24小时轮班作业,最终实现了30天建成7公里110千伏架空线路的奇迹,刷新了云南省输电线路建设速度纪录。

在并网目标节点前一个月,接到建设单位接入系统方案意见书,建设团队组建并网专项攻坚小组,以“资料一次性通过、流程无缝对接”为目标,仅耗时26天便完成了全部并网手续办理工作,相较于同类项目平均办理周期缩短一半以上,为项目按时并网发电争取了宝贵时间。

云端上的安全眼

“看,3号区有人没系安全带!”监控大屏前的安全总监和现场的安全员同时收到了弹出的预警信息,发现有工人没有做好安全措施,迅速做出了应对。

项目现场地形地势复杂,人员作业、材料运输等安全风险大,而进入雨季后可能出现的滑坡、触电等事故,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作业区分散,监管难度大,隐患排查容易出现盲区。项目安全是头等大事,不容有失。

项目构建一体化智慧监控网络,依托15套AI移动布控球及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施工区域百分百监控覆盖无盲区,重点对陡峭边坡作业面、高落差运输通道、支架基础施工等高危区域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

这套网络集成AI图像识别技术如“火眼金睛”,可自动捕捉未佩戴安全带、机械违规操作等18类安全隐患,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现场安全员手机端,响应时间不超过30秒,隐患整改闭环率达98%,极大地解决了安全监管的困难。

从好几个人盯一个作业面都看不全,到坐在中控室就能管遍全场,安全检查人力投入减少了40%,隐患发现效率却提升了3倍。同时,安全日志等文档全部自动生成文档,大大减轻了安全人员负担,提高了安全工作效率。

项目并网时,实现了全周期重伤及以上事故零发生,其“技术创新+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为川滇黔等高复杂地形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管控解决方案。

在11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施工时,突然出现了塔基地质条件突变,导致基础稳定性不足,技术团队迅速到现场开展勘察,进行反复研究和试验,最终确定了采用增设锚杆、加强基础混凝土配比等综合处理方案。随后,驻守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成功解决这一突发技术问题。

工期紧张,气候变化,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许多工人都深感疲惫。项目部及时安排人员轮换休息,多次开展关心关爱活动,慰问奋战在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丰富饮食菜品,提升住宿条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项目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

人文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建设者的心田,强化了主动安全的基础,汇聚起强大的建设力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经过147天的艰苦奋战,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如期完成全容量并网发电节点,实现了“决战即胜利,首投即全投”的攻坚目标,获得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赞扬与表彰。

如今,这座光伏电站每年输送91946.8兆瓦时的清洁电能,正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曾经那滴落在泥土中的汗水、在监控屏前熬红的双眼、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已融入银色的光伏矩阵,述说着电建人用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这山林间写就的绿色诗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