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以大代小”破局风电后市场,北京院让老旧风电场焕新升级
来源:北京院 时间:2025-09-05 字体:[ ] 分享:

盛夏时节,旧“场”新“风”。在河北张家口的山区里,沧州的海岸线上,多座河北建投的老旧风电场正在经历着“焕然新生”:随着运行超15年的750千瓦至1500千瓦的老旧机组陆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机容量8.35兆瓦至10兆瓦的大容量机组。新安装的机组不仅叶片更长、塔筒更高,单机年发电量实现了1至2倍的提升,在同等用地条件下,总装机容量更是实现了2至3倍的增长。

这场风电场的更新变革,正是北京院在风电后市场领域以“学研创新”促“高质产用”产业化加速落地的生动缩影。

2025年以来,北京院风电“以大代小”业务实现突破性进展,已累计中标项目9个,覆盖河北、黑龙江、辽宁、山西等风资源富集区,成为从传统新能源勘察设计业务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而这背后,正是北京院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精准把握、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服务国家能源转型的责任与担当。

破局:抢抓产业更迭新机遇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08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842万千瓦,经过规模化快速追赶、国产化高速发展和高比例转型等三个成长阶段后,于2024年底达到5.2亿千瓦的产业规模。

起步探索和规模化发展阶段,投运的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多为600千瓦至1500千瓦,该阶段风电技术装备依赖进口较多,国内制造业水平良莠不齐,且各项技术标准体系不成熟,造成现阶段老旧机组故障率高、技术落后、大部件老化、可靠性和发电能力低等问题。

另外,随着近年来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高速蓬勃发展,部分国内、外设备厂商倒闭停产,且发展势头较好的头部制造业发展重心不断向大容量机组转移,造成老旧风电场备件少、运维难、成本高的问题。此外,老旧风电场多具备风能资源好、核准电价高、送出消纳便利的优势。

据统计,“十五五”期间仅河北和内蒙古两地就有约7.4吉瓦的老旧风电场面临“以大代小”和“延寿服役”的历史抉择。“以大代小”并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既有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水平、固定资产的利旧和处置、退役设备设施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以及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电网接入与电力消纳、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因素。

早在2021年,北京院就开始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老旧风电场“基础设施维修”“移机迁改”“叶片延役”和“以大代小”等关键问题的技术研究,也因此成为了行业内最早系统布局本领域的勘察设计单位之一。

这种前瞻性布局在近两年相关政策推动下,终于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坚:破解行业发展痛点

老旧风电场“提质增效”是一个多路径、多方案、多维度的复杂课题,北京院设计团队善于抓住老旧风电场的主要矛盾,通过分析项目核心问题、客观条件和实施方案,建立数个多因素的比选模型,最终确定项目最优的“定制化”实施方案,包括实施路径、范围、规模和具体方案等。

老旧风电场“提质增效”是在存量项目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瞻前顾后”,确保改造前后项目的连贯性。同时,改造升级必然产生退役的设备设施和建设用地,北京院设计团队具备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如固定资产利旧设计、回收与循环利用设计、弃用的建设用地的生态恢复设计等。

老旧风电场“提质增效”的建设期需占用既有项目的补贴期,以“以大代小”为例,新项目按20年寿命期计算时,将涵盖既有项目剩余补贴小时数或补贴期,同时还涉及电力市场化交易、拆除工程投资和固定资产处置收益等。北京院设计团队在开展财务评价时,会考虑风电工程“全周期”的经济性指标,保障工程项目在“总量法”和“增量法”两个维度,均满足业主投决立项的要求,进而快速推进项目立项和落地。

展望:蓄力未来转型发展

“以大代小”业务的突破,是北京院从“传统新能源勘察设计业务”向“新能源全周期服务商”转型的缩影。如今,北京院已形成涵盖新能源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生产运维→后评估→提质增效规划设计→拆改施工总承包的全产业链服务和解决方案能力。

当前,北京院正在加快建立、健全新能源后市场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新能源改造升级和退役项目数字化信息平台。未来,北京院将抢抓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新机遇,加快布局新能源后市场业务,构建“研建产用”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新能源行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