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深山藏 “五心” ,风电照万家
来源:电建新能源公司 作者:梅现兵 时间:2025-11-12 字体:[ ] 分享:

黔北高原,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在贵州遵义桐梓县黄莲乡的群山深处,一座座洁白的风电机组如银色巨人般拔地而起,巨大的叶片伴随山风缓缓转动,将无形的风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点亮了深山里的万家灯火。这里,便是电建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贵州桐梓黄莲坝风电场——一个以“初心、匠心、安心、暖心、爱心”为发展内核,在绿色能源赛道上奋力奔跑的现代化风电项目。自投运以来,它不仅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更以“五心”为笔,在黔北大地上书写着风电人扎根深山、赋能民生的动人篇章。

初心:绿色使命,深植黔北

贵州桐梓黄莲坝风电场,作为贵州省“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关键项目,从规划之初就承载着重大使命。它扎根黔北,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全力优化区域能源结构。秉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风电场全体员工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风电场积极开展“初心”创建活动,通过党建知识学习培训、企业文化宣贯、红色观影等形式,不断强化员工对绿色发展意义的理解。累计开展7次党建知识学习培训、5次企业文化宣贯以及3次红色观影活动,参与人数达115人次。自投运1860余天以来,风电场安全稳定运行,累计发电量突破4.9亿千瓦时。这一成绩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万吨,为黔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的初心 。

匠心:人才培养,铸就卓越

风电运营,技术是核心驱动力,而人才则是技术发展的根本。黄莲坝风电场深谙此道,精心组建了由运维中心与风电场骨干构成的两层级风电运维团队,构建起“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风电场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外,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电建新能源公司和区域公司举办的匠心培训,学习行业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让员工不断拓宽视野,掌握最新的风电技术动态;对内,每月至少开展两次技术培训,内容全面覆盖风机原理、故障排查、设备维护等多个关键领域,帮助运维人员夯实理论基础,为实际操作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运维能力的关键。风电场充分利用年度预试定检自主维护、风机定检维护等时机,让运维人员深入参与设备检修、故障处理等实际工作。在实践中,运维人员不断积累经验,设备运行监测能力、故障诊断能力和检修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风电场的稳定运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技术防线 。

安心:安全防线,守护能源

黄莲坝风电场坐落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常年遭受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全生产成为项目运营的核心任务。风电场始终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全域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今年年初风电场编制发布了24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职业健康、环境保护、应急处置等24个关键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化流程。同时,明确各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每月进行履职评估,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风电场与当地应急、消防、气象、公安等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形成了“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协同处置”的应急格局。每季度,风电场都会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涵盖火灾应急处置、雷电灾害防范、设备故障抢修等内容,通过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应急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面对汛期挑战,风电场提前规划,组织人员对风机基础、电缆沟、升压站内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清理 3 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在汛期安全稳定运行。自投运以来,风电场未发生一起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凭借出色的安全管理,先后荣获“2020 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2022 年先进单位”“2024 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24 年先进单位”等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

暖心:惠民行动,共建和谐

风电场秉持“企地共生、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关注当地百姓需求,努力成为他们的“贴心人”。黄莲乡部分村民房屋存在照明线路老化、绝缘破损等问题,用电安全隐患突出。风电场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安全用电排查”活动 ,深入村民家中,仔细检查线路和插座,记录隐患并制定整改方案。技术人员及时更换绝缘破损线路,免费为村民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开关。截至目前,已开展5次排查活动,消除60余处安全隐患,更换20余米绝缘破损线路,为村民用电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让百姓用上“放心电”“安心电”。

爱心:生态环保,绘就美景

作为绿色能源项目,黄莲坝风电场始终将生态保护融入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秉持“风电运维绝不能污染环境”的爱心,全力守护黔北的绿水青山,实现了风电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在项目建设初期,风电场同步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生态修复方案,坚持“边建设、边修复”的原则。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项目建成后,迅速在施工迹地种植马尾松、杉木等乡土树种,累计种植2万余株。如今,风电场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已从建设初期的72%提升至95%,曾经的施工痕迹已被葱郁的绿意完全覆盖,真正实现了“建一座风场,绿一片山林”的目标 。在日常运营中,风电场全面推行“绿色运维”模式。所有运维车辆均采用国Ⅴ以上排放标准,从源头减少尾气排放;风机箱变巡检时,专门设置巡检通道,避免人员踩踏破坏植被;风机故障处理和定检维护时,要求将所有检修清理产生的垃圾全部回收装袋,统一运输至垃圾回收站分类处理,确保运维过程“零污染”。

绿色未来,持续前行

黄莲坝风电场凭借“五心”创建,在绿色能源领域成绩斐然。其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保障能源安全、改善民生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成效显著,已然成为绿色能源发展的典范 。展望未来,风电场将持续深化“五心”理念。在初心上,紧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匠心方面,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与质量;安心层面,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暖心角度,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助力乡村振兴;爱心维度,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现风电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未来,黄莲坝风电场将继续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为电建新能源事业添砖加瓦,为黔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在新时代的能源变革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