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交通生命线托举世界第一高坝
——双江口水电站交通工程体系建设纪实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赵一飞 时间:2025-08-07 字体:[ ] 分享:

在海拔2500米的川西高原,大渡河上游的嶙峋峡谷间,AG真人平台官方规划论证和勘测设计的世界最高土石坝——双江口水电站巍然崛起。

2025年5月,这座“高原心脏”成功实现首次蓄水。支撑其稳定运行的,不仅是大坝本身,更有一张纵横约60公里的场内钢铁运输网,以及一条条因蓄水而被“托举”重生、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国省道与乡村公路。

场内与场外,两条战线同频共振,以坚实的路基与通达的桥梁,共同镌刻下“建一项工程、惠一方百姓”的时代注脚。

绝壁“啃”出生命线,场内路网力擎千钧

双江口水电站交通工程体系,由场内交通工程、库区复建公路及库周交通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场内交通,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专为巨量物资运输而建;库区及库周交通,则是对因蓄水淹没的原有道路的再造与提升,确保民生通道不因工程而断。

成都院双江口交通工程项目部经理吴永安道出了其中关键:“场内交通保障电站建设物资畅通,而库区及库周交通则致力于将淹没的道路重新‘抬’出水面,服务地方长远发展。”

这60公里的场内路网,是44条道路在时间与自然的较量中“啃”出来的奇迹。自开工之日起,它们便如同永不停歇的动脉,昼夜不息地将混凝土、钢筋和建设者输送到坝肩、厂房和泄洪洞的每一个角落。建设高峰期,数万名建设者与数千台工程机械汇聚峡谷,其壮观场景映衬着工程的浩大与挑战。

在陡峭的花岗岩绝壁上开辟通途,每一步都充满艰险。岩体性质多变,“今日坚硬如铁,明日可能碎若散沙”,边坡开挖后突发地质险情屡见不鲜,安全监测数据一日需多次急报;丰富的地下水更如脱缰野马,施工中突涌不止,最长一次连续抽水鏖战30多个昼夜,轰鸣的水泵声成了最刺耳的“施工背景音”。正是凭借这股“硬啃”的韧劲,44条道路最终稳稳托举起世界级大坝,也托举起大渡河畔千家万户的光明未来。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施工道路并未因大坝主体完工而退出历史舞台。项目团队介绍,核心的场内道路如上坝永久道路等,已规划转化为电站长期运行期的检修、防汛及消防通道,继续担当保障大坝安全运行的“隐形卫士”。

水上“搬迁”民生路,天堑从此变通途

随着水库水位逐渐抬升,长达150多公里的回水将淹没原有的G317国道、S220省道及14条县乡公路。为了让库区群众不因电站建设而“行路难”,一场规模宏大的“水上道路搬迁”攻坚战全面铺开。

“这里地势落差极大,许多道路需要整体抬高近300米才能确保畅通。”吴永安指着复杂的3D地形模型感叹。屏幕上,新规划的施工便道如巨蟒缠绕山体,盘旋而上。“不少路段一年都难以修通,工期压力巨大时,唯有迎难而上。”

经建设团队全力攻坚, G317线及S220线受一期蓄水影响路段的复建道路已全面建成通车,县道及库周交通工程也已完成70%。双江口交通工程项目副设总李治宏表示,这些重生之路,正彻底改写库区“山高水远”的历史。

改变,真切地发生在百姓生活里。孔龙村的藏族村民泽仁笑容灿烂:“以前去趟马尔康县城要翻几座大山,现在路宽了、平了,车程足足省了一个多小时!”2024年,依托交通改善的东风,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在脚木足乡孔龙村正式开园,建成了200余亩高原夏繁种植基地。“路通了,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的农产品再也不愁销路。”泽仁感慨,曾经骑着摩托车在悬崖便道上颠簸近半天的艰险路途,如今驾驶汽车行驶在宽阔的二级公路上,“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

透视群山破险阻,“智慧之眼”巧织路网

回溯近二十年前的初勘岁月,艰险仍令吴永安与同事们记忆犹新。“常陷绝壁险境,进退维谷,新入职的同事时有惊惧颤抖。”双江口水电站地处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与金川县交界处,地质构造之复杂世所罕见——高山峡谷、高海拔、高地震烈度“三高”叠加,给筑路带来严峻挑战。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频发;丰富的地下水、高原亚寒带的严寒气候、剧烈昼夜温差与极端天气交织,年均17米/秒以上大风雪达40次,要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精准规划并建造44条道路,难度可想而知。

为攻克难关,建设者将高科技“透视眼”引入高原。成都院基础设施分公司智慧交通中心工程师谢西奎介绍:“如同在专业模拟器上预演赛道,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部署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输入现场数据后,能高精度仿真未来路况与工程实景。”BIM远非普通三维软件,而是一个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平台。它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底图”,深度融合结构尺寸、材料属性、时间节点、造价信息等海量数据,实现“一处修改、全线智能联动”,为工程各方打造实时共享的信息中枢。

在库周交通工程现场,BIM技术的魔力清晰展现:过去面对二维图纸,工程师只能凭经验推测断层;如今大屏幕上,BIM模型将山体“剖开”——滑坡、泥石流高风险区以红色醒目预警,桥梁桩基与隧洞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建成效果不再依赖想象,旋转模型即可全景预览;施工突发问题无需返工图纸,在模型中即可预测、调整并即时下达指令。这套系统为险峻高山基建装上了“透视眼”。

“外界常认为BIM只为抢工期,但在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这里,逻辑恰恰相反。”谢西奎强调,“在模型中先行解决风险与设计缺陷,确保质量根基稳固,速度自然水到渠成。”

飞虹跨深谷,临危受命保通途

在双江口,建设者不仅要让人与车在绝壁上行,更要实现绝壁与绝壁之间的飞跃连通。业隆索道桥——这座横跨绰斯甲河、全长390米、距河面高达120米的“空中走廊”,正是这一壮举的象征。作为国内在建最长、跨度最大的索道桥,它于今年1月19日完成最后一块钢桥面板精准落位,为双江口水电站下闸蓄水后的“保通”任务抢下了生死攸关的节点。

“这是一座肩负特殊使命的‘临时’桥。”双江口交通工程项目副设总唐发明阐释道,“由于新永久桥预计2027年建成,业隆索道桥将在蓄水淹没老桥前,承担起沟通两岸的唯一通道重任。虽为临时保通,但其设计建造标准绝不含糊。”

桥址所在的川西北高山峡谷区,两岸绝壁如削,危石悬顶,岩体裂隙遍布,选线与基础施工如同戴着“紧箍咒”。设计人员历经多次险峻踏勘与反复论证,最终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寻得两处仅“巴掌大”的稳定岩台,将索塔基础如钢钉般牢牢“钉”进岩层,确保桥基“零位移”。

风、雨、雪、震,是大自然给出的严苛“附加题”。大风易引发桥梁危险的风振效应;暴雨可诱发山洪、泥石流冲击桥基;暴雪徒增桥身荷载;地震威胁更是不言而喻。“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通过大量极端工况模拟、实物试验与权威专家论证,确保所有指标严守安全红线,”唐发明说,“如此,大桥方能在风暴地震中稳如磐石。”

作为关键的“蓄水保通工程”,业隆索道桥在永久桥建成前,是工程物资运输与两岸群众出行的唯一生命线。待其使命完成,整桥可整体拆除并异地复用,实现“零遗留、零污染”。届时,峡谷雄姿依旧,而那道曾飞架天堑的钢铁长虹,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效力山河,留下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答卷。

民心所向山河证,十九载风雨践初心

民心同向,山河作答。自2022年以来,马尔康市水务局、双江口水电开发公司等单位,将一封封承载深情的感谢信郑重递至成都院。薄薄信纸,鲜红印章,无声诉说着十九载风雨兼程的厚重。信中的一行行工整字句,不仅是对黄爱平、顾峰、肖长清、何生兵、金勇、吴永安等数十名技术骨干的由衷致敬,更是对一支铁军、一条条重生之路、一份历久弥坚初心的集体礼赞。

时间回溯至2006年,随着“封库令”下达,大渡河上游骤然成为焦点。移民安置、交通复建、林地报批、行洪论证、水保审查、生物多样性评估……上百道复杂关卡横亘在前。成都院勘测团队怀揣国家政策,背负重重图纸,足迹踏遍马尔康周边的大小村寨,身影频现各级审批窗口。业主赠予的“强规划、懂政策、善协调”九字评价,正是他们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

2022年2月,红旗桥至木尔基段库周交通工程正式启动。这条仅18.631公里的四级公路,需新建11座桥梁、6座隧道,桥隧比极高。在海拔2500米的雪线之上,疫情突袭、地震频发、持续高温、暴雨肆虐轮番考验。然而,成都院代建团队始终“岗位无缺、工作不断”。白天,他们头戴安全帽深入隧道掌子面巡查;夜晚,抱着笔记本电脑在简易板房内核对变更图纸至深夜……最终以钢铁意志,换来了2022年度目标任务的圆满达成。

如今,当第一辆满载移民家当的卡车平稳驶过红旗桥,当第一盏灯火沿着崭新柏油路温暖了深邃峡谷,建设者与沿线群众终于站在同一条坚实大道上,共同凝望那座改变山河、造福未来的巍峨大坝。他们深知,这一封封感谢信,早已超越纸面荣誉,成为串联人心与人心、工程与民生、当下与未来的无形纽带。

大渡河的激流奔腾不息,而建设者用智慧、汗水与初心在高原写下的壮丽诗篇,亦将随着这滔滔江水,永远传颂。

双江口交通项目前期勘探场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