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跨越山川,奏响绿色能源交响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崔琦瑶 时间:2025-09-19 字体:[ ] 分享:

清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扎拉山巅,寒雾未散。4200米海拔处,AG真人平台官方成都院的建设者们踏着薄冰,正为扎拉山光伏升压站的GIS设备做最后调试。千里之外,内蒙古巴林右旗草原,风沙掠过风电升压站构架,成都院团队通过智慧监控平台核查设备运行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沙戈荒土地上绿色能源的生长轨迹。

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成都院建设者们将风能、光能转化为清洁电力,以最朴素的行动践行“双碳”先锋的担当。

4200米高原筑牢“电力心脏”

扎拉山的阳光,比平原更炽烈也更“任性”。这里坐落着四川省装机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项目——1170兆瓦扎拉山光伏项目,由成都院EPC总承包建设的Ⅲ标段升压站,就扎根在这片海拔4200米的喀斯特地貌区。作为该项目规模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电力心脏”,其每一寸地基都需与高原极端环境博弈。

“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人站着不动都像在爬坡,设备更是‘水土不服’。”成都院扎拉山项目团队负责人回忆,进场初期,混凝土搅拌机因低气压频繁熄火,测量仪器受温差影响出现精度偏差,喀斯特地貌的溶沟、溶洞更让基础基坑开挖异常复杂。加之每年雷暴天气超80天,瞬时风速达30米/秒,施工窗口期被严重切割。

面对挑战,团队创新施策。针对喀斯特地貌软弱夹层,采用“探勘-回填-压实”三步法: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地质雷达扫描精准定位地下溶洞,再以毛石混凝土分层换填,每层厚度严控在30厘米内,配合液压振动碾强夯密实,确保地基承载力达标。这项工艺使松散岩层地基压缩模量提升40%,为升压站筑起稳固“基座”。

复杂地下水环境给地下结构防水出了难题。团队研发“刚柔并济”防水体系:以抗渗等级P10、抗冻等级F150的特种混凝土为“骨”,4毫米厚SBS改性沥青卷材为“翼”,接缝处用钢板止水带与热熔法施工双重加固。主控楼地下配电室闭水试验中,连续72小时浸泡无渗漏,该技术后被纳入高原基建标准手册。

智能管理提升效率。项目搭建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材料进出库、库存预警、质量追溯全线上化。通过物联网技术,远方物资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海拔4200米仓库情况,精确到某组电缆存放位置。这套系统使材料损耗率降至0.3%,创下“零盗窃”记录,为高海拔项目物资管理提供范本。

目前,这座总面积18544平方米的升压站已通过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成为四川省首个通过该评审的在建光伏项目。站在主控楼顶远眺,深蓝色光伏板在山原间铺展,阳光穿云时,变压器平稳嗡鸣,清洁电力汇入四川电网,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3万吨。

沙戈荒上建起“智慧枢纽”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草原与沙地交界带,一台台白色风机如钢铁巨人伫立,延伸至地平线尽头。这里是国家“第三批”沙戈荒基地项目——巴林右旗二期3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成都院建设的升压站如同精准“调度官”,将300兆瓦风电稳稳接入电网。

“风电是匹‘烈马’,电压、电流波动比光伏大得多,升压站必须有极强调节能力。”项目团队成员介绍。这片典型山地风场海拔落差达300米,风机分布于起伏丘陵间,汇集难度远超平原项目。更严峻的是环境挑战:冬季气温低至-32℃,春季沙暴频发,施工期还需兼顾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面对工期紧、交叉作业多的困境,团队打出“智慧牌”。搭建的智慧基建系统如无形之网,将设备运行状态、人员作业轨迹、环境参数全部纳入监测。中控室大屏上,各施工区域进度、安全隐患、资源调配一目了然。当系统检测到GIS设备安装进度滞后,自动分析原因——低温导致密封胶固化变慢。团队随即调整作业时间,改在正午气温较高时段施工,并启用便携式暖风机保温,效率提升30%。

智能安防系统筑牢防线。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可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动火等行为,10秒内发出声光报警;无人机每两小时巡航一次,传回的高清影像能精准发现边坡滑塌隐患。一次沙暴预警中,系统提前40分钟预判作业面风速将超安全阈值,及时调度人员撤离,避免险情发生。

数字化不仅提效更降本。通过BIM技术进行管线碰撞模拟,团队提前发现电气楼内38处管线冲突,避免返工损失超50万元;基于大数据的材料需求预测,使电缆、钢材等主要物资库存周转率提高25%,管理成本降低15%以上。这套全周期智慧管控方案,已成为沙戈荒风电项目数字化建设样板。

项目建设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团队在升压站周边种植沙打旺、沙棘等耐旱植物固定沙丘,践行“建一座电站,护一片草原”的承诺。

双碳征途上的“绿能交响

从扎拉山光伏矩阵到巴林右旗风电集群,成都院新能源团队的足迹远不止这两座升压站。在西藏昌都,他们建设的昂多光伏电站攻克海拔5000米冻土区施工难题,成为全球最大超高海拔光伏项目;在四川雅江,他们设计的全球最大、海拔最高水光互补项目,实现光伏电力与水电调节“无缝衔接”;在金沙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等重大流域,他们规划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探索新能源全额消纳新路径。

这些项目虽类型各异,却有着共同底色:以技术创新破解新能源开发“痛点”。柯拉光伏项目中,团队创新采用“桩基+地锚”混合基础,解决永久冻土层地基不稳问题;水光互补项目里,研发的智能调度算法将光伏弃电率降至3%以下。“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考场,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要做的,就是带着团队一起啃下最难的题。”成都院新能源分公司负责人说。

如今,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新能源项目共同奏响绿色能源交响。扎拉山光伏每年输送8.3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满足凉山州30万家庭全年用电;巴林右旗风电年发电量7.5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2万吨;柯拉光伏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这些数字背后,是成都院团队对“双碳”目标的生动践行。

站在扎拉山巅回望,升压站银色构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与远处雪山、草原构成和谐画卷。从大江上的水电站到雪域草原的新能源基地,成都院的建设者们始终站在能源变革前沿,以团队力量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让绿色电力跨越山川,点亮万家灯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