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仲夏时节,秦岭腹地的洛南县巡检镇上庙村生机盎然。错落有致的蜂箱散布在路沿与屋檐间,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舞,忙着采集花蜜。蜂农车金虎(老车)戴着防蜇帽,正娴熟地检查蜂脾,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小生灵可是咱的‘活存折’,去年光靠养蜂就多挣了1万元咧,比种三亩玉米还划算!”如今,这个曾藏在深山的村落,已靠着约500箱中华蜂蹚出一条“药香蜜”致富路,23户村民循着蜂鸣走进了“甜蜜生活”,这一“甜蜜事业”正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生态打底:蜜源成链,酿出绿色财富 上庙村藏在洛南县城以北50公里的秦岭褶皱里,20公里外才到镇政府。过去,村民守着87%的森林覆盖率发愁——山大沟深难种粮,绿水青山换不来真金白银。转机始于2017年,水电十五局驻村工作队进山调研时发现,这里野生蜜源植物竟有多余种,春季连翘、夏季金银花、秋季野菊的阶梯式花期体系,保障蜂群年均采蜜期达8个月。 “得让绿水青山变成‘蜜罐子’!”水电十五局驻村工作队牵头请来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最终定下“阶梯式蜜源培育”形成“春有连翘黄、夏有金银白、秋有野菊紫”的花期闭环。如今,蜂群每年采蜜期稳定在8个月,比传统养殖延长3个月。 更妙的是蜜蜂带来的生态循环。这些小精灵采蜜时,体毛会粘附着上千粒花粉,在花丛间完成异花授粉。县林业站监测显示,近三年上庙村野生植物结果率提升40%,连珍稀的秦岭黄芪也重现踪迹。“蜜蜂不仅产蜜,更是生态守护者。”贺俊指着山间愈发茂密的植被说,这种“采蜜-传粉-护林”的共生模式,让绿色财富有了可持续的根基。 富民为要:蜂农增收,共享甜蜜果实 “最开始怕养不好,工作队不仅送来了5箱适合秦岭气候的新品种——中华蜂,还每到关键工序请技术员现场提供指导。”老车掀开蜂箱盖,指着爬满巢脾的工蜂说,“这种蜜蜂抗寒能力强,采蜜半径能达3公里,比普通中蜂多采20%的蜜。我家门前就是一大片金银花,我割的蜜都是真正纯天然的土蜂蜜,光是上半年驻村工作队就通过单位消费帮扶和社区群团等渠道帮村里销售了几百斤蜂蜜,价值3万多元,养蜂既不耽误干农活,又能在家门口有收入,后面还要扩大自己的规模。” 在与蜜蜂朝夕相处的岁月里,老车逐渐领悟到,养蜂不仅是谋生的技艺,更是生命与自然的深度交融。他像照料亲人般呵护着每一群蜜蜂,通过日复一日地观察,掌握了蜂群活动的细微规律。这些小精灵其实懂得人心,他轻抚蜂箱说道,“只要付出真诚,它们回馈的不仅是蜜糖,还有生命的启示。”为确保蜂蜜的天然本味,他恪守古法酿造原则,拒绝使用任何添加剂,最终收获的蜜液晶莹如玉,入口绵柔悠长,成为消费者竞相追捧的珍品。 驻村第一书记贺俊说道:“老车的养蜂之道,为村里其他村民树立了好榜样。养蜂产业以其投入相对少、见效快、不与粮争地的特点,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也会持续做好配套服务,鼓励更多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把上庙村建设得更美好。” 蓝图绘就:产业延链,激活振兴动能 “养蜂不是终点,是乡村振兴的起点。”贺俊站在刚平整好的地块上说。小小的蜜蜂,在绿水青山间辛勤劳作,不仅酿造出甘甜的琼浆,更“酿”出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这张“甜蜜蓝图”,正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按照规划,上庙村驻村工作队还计划将联动周边村落,打造“3公里蜜蜂生态圈”,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活起来。夕阳西下,蜂群归巢,嗡嗡声渐轻。老车给蜂箱盖上遮阳布,望着山间蜿蜒的路 —— 笑声说道:“明年我想再扩10箱蜂,争取增收突破2万元!”他的笑声里,藏着秦岭深处最甜蜜的希望。 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中,水电十五局驻村工作队始终秉持“群众所需就是工作所向,电建优势助力乡村发展”的理念,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如今的上庙村,不仅靠小蜜蜂走上致富路,更在“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路上越走越稳。这条“央企搭台、生态唱戏、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路,正像蜂蜜一样,越酿越甜。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