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客户端:拉洛水利枢纽完成验收背后
来源:水电基础局 作者:韩倩倩 时间:2025-11-06 字体:[ ] 分享:

11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了水电基础局建设拉洛水利枢纽的事迹,全文如下:

拉洛水利枢纽完成验收背后

10月31日,青藏高原天穹碧澈,雪山辉映。随着水利部竣工验收委员会庄严宣布,总投资49.532亿元的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正式通过验收。这条屹立在海拔4300米雪域高原的“天脉水道”全面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家“十二五”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海拔最高的骨干工程,以2.965亿立方米的蓄水库容、42兆瓦的清洁电能和45.39万亩的灌溉面积,书写了新时代水利建设的篇章。

日喀则地区长期受制于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农业生产依赖天然降水和零星小型水利设施,农牧民生活用水和畜牧用水保障面临严峻挑战。2018年2月,水电基础局成功中标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一年穿棉袄。”这首流传在工地的民谣,生动描绘了拉洛工程施工环境的艰苦。在年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冻土层深厚的夏布曲峡谷,建设者面临着生理极限与技术难题的双重考验。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晚上都想睡地铺,这里海拔太高,高原反应太大了,能低一米是一米。”现场施工人员道出高原作业的真实感受。在氧气含量不足平原60%的环境中,正常行走已如负重前行,高强度施工更是对建设者意志力的极限挑战。与此同时,机械设备效率大幅下降,故障率较内地显著增高。

工程技术上面临的世界级难题更是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拦路虎”。工程主体的拦河坝是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之一。在极端高寒环境下进行沥青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摊铺与碾压的温度控制、层间结合等关键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坝基与隧洞所处的复杂地质条件,特别是深厚河床覆盖层防渗处理,直接关系到大坝自身稳定和安全运行,对防渗和基础处理技术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

面对重重挑战,水电基础局项目部融合雅砻水库、结巴水库等工程的宝贵经验,首次应用智慧大坝智能管理软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料源开采、运输、摊铺、填筑到检测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2018年底,工程遭遇困难,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至半程时,原设计灰岩骨料因环保禁令突然断供。“当时心都凉了半截。”时任场坝部主任何伟回忆道。项目团队迅速组建科研攻坚队,经过上百次试验检验,创新提出替代方案。新料源地距坝址仅2公里,成功化解断供危机。

在德罗引水隧洞施工中,670米塌方段成为“最难啃的骨头”。软化的泥岩会透过刚支撑起来的钢拱架间隙形成塌陷,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安全总监陆卫东立下军令状:“隧洞不贯通不搬回宿舍,不休假!”这位1983年出生的汉子带头进入最危险的掌子面,与工人们一起在零下35摄氏度的环境中立拱架,最密处间隔仅30公分。2019年3月26日,历经400多个日夜奋战,德罗引水隧洞提前35天贯通。

水电基础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针对坝基深厚覆盖层,采用深层防渗墙与灌浆技术,研发长效抗冻防渗材料,成功构筑起坚固的“地下长城”,确保了大坝根基的稳固可靠。不懈的创新与攻坚结出硕果。2023年,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项目荣获“菲迪克杰出工程项目奖”,同年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

“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干出来!”王黎回忆道。水电基础人坚守高原项目一线,劈荆斩棘,埋头苦干,用信念和实干铸就这颗利国利民的雪域明珠。

此外,拉洛项目部与当地政府携手开展“以工代训”,培训藏族技工197人次,创收1400余万元;为村庄修路打井,建设围栏;儿童节慰问学生,教师节看望乡村教师。当雄玛乡爆发泥石流时,项目部第一时间驰援,最大限度保护农田道路;得知村民赵海龙家因病致贫,党员带头募捐解困。

截至2025年9月底,拉洛水电站已向藏中电网输送4.27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成为电网重要支撑电源;累计向四大灌区供水5.3亿立方米,滋养着21.09万亩耕地。曾经为水所困的土地,正迸发出因水而兴的蓬勃活力。

从满拉水库到旁多水利枢纽,从雅砻工程到拉洛工程,29年来,水电基础局在西藏完成50余项重大工程,建设足迹覆盖全域。“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不仅要建工程,更要为西藏各族人民筑起守护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强屏障。”水电基础局党委书记杨铭钦说。

链接:



【打印】 【关闭】